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社会百态

古代汉语名词说来岁夜汇总

编辑:陈怡凡发布时间:2022-10-08 17:01:51

 

1.直切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个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衬托。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成长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

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相逢)。

7.六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心、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点的部分刻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办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经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学史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雷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年夜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动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

因为汗青的成长,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义务等意义担负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

因为时光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构造相差较大年夜,意义完全雷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交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

因为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很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取。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学史网

11.断定句

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断定。在古汉语中一般不消断定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赞助断定。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论述句

以动词为谓语、论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更的句子。

13.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所以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所以动词如无,可所以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详见《词类活用》)

15.韵母

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身分的总和,包含韵头、重要元音和韵尾。

16.韵

只指重要元音和韵尾(假如有的话)。

17.诗韵

韵头不合而韵雷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地位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

韵头不合而韵雷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地位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

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处所用韵,什么处所不消韵和如何用韵。

20.,换韵

不一韵到底,半途变换成不合的韵押韵的押韵方法,交韵的情况不是。学史网

21.天籁

平易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

前工资了解释《诗经》的押韵调和,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调和之意)。

23.叶音法

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前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调和,没有根据。

24.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雷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奥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雷同,韵头不合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线。

26.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书面说话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合,意义不合。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

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应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体系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如今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

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及瓜分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彷徨、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反复,如促、津津。

29.疏

因为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轻易懂得,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公理。《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公理。传指解释经义,笺指弥补与校勘毛传的意思。学史网

30.《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详见《十三经注疏源流简介》)

31.衍文

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认为池’,‘水’字衍。

32.脱文

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

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邻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归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详见《106部平水韵表》)

35.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身分,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互相瓜代的节拍,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如今转入其他三声中。学史网

36.黏

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年夜类的。掉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矩的现象。

37.对

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掉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矩的现象。

38.孤平

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年夜忌。

39.拗句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详见《绝句格律与拗救大年夜详解》)

40.对仗

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构造雷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别的又一种情况,只请求字面相对即词类雷同,不请求句法构造雷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

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根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年夜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

对仗中的特别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

对仗中的特别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顶用的是甲义,然则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平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平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量。学史网

44.填词

词初称为曲子词,懂得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乐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

本指写词时所根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类词调的平仄格局。

46.杂剧

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平日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邻近。

47.小令

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必定规矩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

曲中不必用韵的处所用韵。

49.衬字

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克不及加在句尾。

50.对

律诗请求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如仄仄平平仄就要对平平仄仄平。假如没有做到平仄相反,就交叫做掉对。但假如是首句入韵的话,则因为第二句句末也如果平声字(这是押韵的请求),是以就弗成能完全相反,而只能部分相反。如仄仄仄平平作第一句,则对句只能是平平仄仄平,而不克不及用平平平仄仄。同样,以平平仄仄平作起句,则第二句也只能是仄仄仄平平,而不克不及是平平平仄仄,因为假如那样,就违背了必须以平声字押韵的规定。掉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矩的现象。学史网

51.单音词

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52.复音词

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53.同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雷同或邻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帮助感化。

54.纯真复音词

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构造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纯真词。

55.合成复音词

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必定的构词方法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56.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动变更时,经常应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5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律例则应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干的行动变更,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8.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律例则应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干的行动变更,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5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须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说话情势去懂得和语译。学史网

60.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6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况。(详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62.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63.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须要用认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说话情势去懂得或语译。

6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语在主不雅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况。

65.名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66.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说话情势去懂得。

67.对动词用法

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说话情势去懂得。

68.被动句

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69.传

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籍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讲解。学史网

70.公理

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公理,注、说有时也可称为公理。如唐代孔颖达编撰的《五经公理》。

71.笺

笺本来是对传的分析和弥补,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72.注

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含传、笺等。

73.章句

讲解古书的一种办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年夜意。

74.集解

拔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75.曰,为,谓之

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76.谓

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解释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暗射的事物。

77.貌,之貌

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解释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78.犹,犹言

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雷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79.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雷同或邻近,在意义上相干或相通。

80.读为,读曰

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81.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重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比拟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雷同。只是邻近。学史网

82.注体

是经汉代学者奠定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注释编制。

83.疏体

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注释编制。

84.集解体

是汇集众说的一种编制。

85.体裁

文章的体裁、样式。

86.论辩

以立论或驳论的方法所撰写的论说文。

87.序跋

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解释、评介的文辞。

88.奏议

臣子写给皇帝的手札或公函。

89.书说

书是手札,说属游说之士的说辞。

90.赠序

专门为赠予友人而作的劝勉性文章。

91.诏令

皇帝写给臣下的手札、敕令。

92.传状

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93.碑志

用以封禅、纪功等及对逝世者悼念赞赏的文辞。

94.墓志铭

对逝世者悼念赞赏的文辞,由志和铭所构成,铭一般是韵文。

95.封事

机密性奏议,为防止泄漏而用皂帛做囊封住书板。

96.答子

即札子,写于竹简上的奏议。

97.对策

奏议的附类。由皇帝命题,应举者答复,是封建王朝提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98.檄文

诏令的附类。属于军事文书,用于征召、晓喻或申讨。

99.行状

供给礼官为逝世者议定谥号或作为立传材料的体裁,优良的行状就是一篇传记。

100.颂赞

用以歌功颂德和表扬赞赏的文辞。

101.箴铭

用以规劝、当心的文辞。

102.骚赋学史网

摹拟楚辞而写成的赋。

103.古赋

除骚体以外的汉赋。

104.骈赋

源于古赋,重要指六朝时代的骈体赋。

105.文赋

散文化的赋体。

106.编年体

以时光为经、以汗青事宜为纬的汗青散文。

107.纪传体

集中而完全地描述汗青人物的体裁。

108.纪事本末体

以事宜为主线,集中论述有关某一专题的汗青散文。

109.哀祭

赞赏逝世者嘉言善行、致以悼念怀念的文辞。

110.三平调

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克不及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不然便成了三平调。

111.骈体文

是在辞赋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别体裁。从不消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应用对仗和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文,所以称它是一种特别体裁。

112.直译

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办法。

113.意译

是指在透辟懂得原文内容的基本上,为表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办法。

114.句读

前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

115.古诗

①泛指前人所作的诗歌。②特指与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诗不合的(也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前人所作的诗歌。它包含唐以前人的诗作及唐今后人们仿古的诗作。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又叫做古风,它用韵而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的差别,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有骈偶而不讲究严格的对仗,可骈可散,对仗的地位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规矩极严的格律,只是用韵时一般请求双句押韵。古体的名称涌如今近体诗风行之后。文人们在应用古体情势写诗时,往往临摹汉魏六朝时代的古诗,在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尽量避免律化,有意多用拗句、多犯孤平、多用非平声字押韵,如许也就形成古体诗的一些自身特点,如句末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情势。学史网

116.近体诗

又叫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的有严格格律请求的诗歌。唐代人就将这种新产生的诗叫今体诗或者近体诗,而将不讲究格律的诗歌称为古诗(唐人又称之古风、往体)。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年夜类。律诗又分为七律、五律和长律(排律),绝句又分为七绝和五绝。所谓七、五都是就每句字数而言。

117.首联

首律诗共由四联构成,第一联叫首联。

118.颔联

律诗的三、四两句叫做颔联。

119.颈联

律诗的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留意: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请求由对仗句构成。学史网

120.尾联

构成律诗的最后两句。流水对往往涌如今尾联。但尾联未必都对仗。

121.出句、对句

每一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也就是每首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122.押韵

每一首格律诗的偶数句句末地位的字都应属于《诗韵》中同一韵的字,读起来就感到韵律调和,这就叫做押韵。

123.首句入韵

假如采取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或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式做为格律诗的第一句,就请求这句末尾的字也要与后面的二、四、六、八句句末的韵脚字同韵。这种多了一个韵脚字的做法就叫做首句入韵。但因为首句本来是可入韵可不入韵的,所以即使首句入韵,在选字时也比拟较较宽松,它可所以用同一平声韵的字押韵,也许可选用与其它四个韵脚字相邻韵的字来作韵脚。例如韦庄《金陵图》诗:江水霏霏江草齐,六朝为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首句齐与啼、堤同为齐韵字押韵。但也可邻韵通押,如规定用一东韵但首句末却许可用二冬韵的字来押韵。

124.诗韵

又叫平水韵。它是唐宋以来形成的专门为科举测验时写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官修韵书,它具体规定了哪些字属于同一韵,共分106韵。每首格律诗都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用韵脚字。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所以《诗韵》又叫平水韵。平水韵中平声韵共有30个。学史网

125.同字对

在对仗句中出现了用同一个字相对的情况。这是律诗所不许可的。所以在律诗中很难找到例子。但在词中倒是许可用同字对的,所以在词中不难找到例证。如苏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就是用同一个有字相对。微信大众号:守望考研 整顿

126.四声

中古(唐宋)时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合称四声。汉语有声调这一事实本应是古已有之,然则直到六朝时代才由沈约、周颙等人发明。他们于是倡导将声调变更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以平仄声调的有规律变更组合以表现汉语的音乐美。

127.三平调

诗句中假如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年夜忌。是决不许可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差别。如杜甫的《岁晏行》中如下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128.拗救

当出现了拗句,即该用平声字的处所用了仄声字,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恰当地位补回一个平声字,这种做法就叫做拗救。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学史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局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地位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地位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假如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冷风起天末、王维《不雅猎》的尾联出句回看射雕处,以及杜甫的《咏怀事迹》之尾联出句庾信生平最萧瑟,都属于这种情况。留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便变更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赞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必定要记得。

②对句救出句: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甚至变成仄仄仄仄仄,不过如许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增长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乏的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典范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救不)、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逝世,双鬓向人无再青(无救万)等于。学史网

③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请求,必须用的,是以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假如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解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④两救:假如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上面说过,这种格局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地位变成平声字以相解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假如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逝世,双鬓向人无再青一联中,报国有万逝世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个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可以应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逝世,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详见《绝句格律与拗救大年夜详解》)

129.词

隋唐以来新兴的音乐文学,是一种可以歌唱的特别情势的诗,具有律化、长短句、固定字数三个特点。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最初称为曲子词。是以词又有很多多少种称呼,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学史网

130.词调

写词时所根据的乐谱,即曲调的音乐旋律。

131.词牌

每种词调的特定名称。因为每种词调的长短不合、所表达的情感不合,因而决定了不合词牌的句数、每句字数和平仄、押韵等。本来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但到后来绝大年夜多半的调名和词的内容已经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别的写出词题或弁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者是词调,后者是词的标题。

132.单调

只有一段的词,一般都字数较少,又称为小令。如《如梦令》、《十六字令》等。

133.双调

多半的词由两段构成,故称双调。每段叫作阕或片,分别称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假如前后两段的平仄字数雷同或基本相同,叫做重头(或不换头)。也有的前后阕平仄字数不合,大年夜都是因为后阕开首的两三句字数或平仄不合的,叫做换头。

134.阕

一首词称作一阕,但又如上所说,有时称词的一段也称为阕。

135.三叠、四叠

即由三段、四段构成的词。如《阳关三叠》、《兰陵王》就有三段。四段的词只有《莺啼序》一种词牌。

136.词谱

从分析前代名家词作的基本上概括出每一种词调的句法和平仄,从而建立了各类词调的平仄格局。这就是词谱。有效诟谇圆圈式,也有效平仄文字式。详见前人的有关词谱。学史网

137.一字豆

豆就是读,这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多半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从声调看,大年夜多半是去声字。这些字往往放在四字句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式),如渐霜风凄紧、更草草离筵、又酒趁哀弦、且莫思身外、纵豆蔻词工、念武陵人远等等。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逗留(以引起下文)之意。如望长城表里,唯余莽莽……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38.黏

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是同一大年夜类的,上联是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是对句是B型, 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粘连起来。

139.对

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安然对立的。

140.掉黏

不合乎黏的规矩的,叫做掉黏。

141.掉对

不合乎对的规矩的,叫做掉对

142.犯狐平

B型句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然就会犯狐平

143.三平调学史网

A 型句,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不然最后三个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

145.救拗

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处所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恰当地位,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解救,合起来叫做救拗。

146.合掌

一联对仗的出句合对句完全同义(或者根本同义),是诗家之大年夜忌,叫做合掌。

147.流水对

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合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148.借对

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诗人在诗顶用的甲义,然则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者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149.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150.表

古代的一种体裁,属于奏议的一种,是臣平易近对君有所陈述的一种体裁。

151.疏

古代的一种体裁,是上给皇帝的奏疏。

161.墓志铭

古代的一种体裁。表示对逝世者的纪念。文章正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序是逝世者的姓氏,爵位和生平事迹。第二部分是铭文,表示对逝世者的悼念和赞赏。

162.骈体文

是汉今后产生的一种特别体裁,有三个特点:1语句方面:偶和四六;2说话方面:平仄相对;3用词方面:用典和辞藻。

163.声律

作家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瓜代的节拍,就是所谓的声律。学史网

164.节拍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感化,构成一种节拍。

165.三王

夏禹,商汤,文王

166.五帝

皇帝,颛顼,帝喾,尧,舜

167.汉魏六朝诗

一般为古诗,个中包含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平易近歌,以及这个时代的文人诗

168.乐府歌辞

乐府是官置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

169.新乐府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固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的白居易等掀起了一个新乐府活动,立异题,写时事,因而叫做新乐府。

170.近体诗

又叫今体诗,它有必定的格律。

171.古体诗

一般又叫古风,这是根据古诗的作法写的,情势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

172.五古

五言古体诗

173.七古

七言古体诗

174.五律

五言律诗,限制八句四十字

175.七律

七言律诗,限制八句五十六个字

176.排律

跨越八句的诗叫作排律

177.绝句

唐朝风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情势。只有四句,短小精干。

178.律句

就是平仄有必定规律的句子。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须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顿挫顿挫,就要瓜代应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根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单位的,重音大年夜部分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根本句型,称为律句。学史网

179.杂剧

戏曲名词。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情势,其特点各有不合。此处指元杂剧。元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示完全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情势,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类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元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80.散曲

曲的—种体式。元明两代风行,有别于剧曲。多用于抒情、状物、写景,是继诗、词之后鼓起的新诗体。无宾白科介,只能清唱。分小令与套数两种。

182.套数

古代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牌互相连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又叫套曲。—般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牌相联。如宫调虽异,但管色雷同者也可互借入套,称为借宫或犯调。散曲的套数义称散套,必须首尾一韵。

183.衬字

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加添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然则不克不及加在句尾。

184.曲子词

词来自平易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成为曲子词。

185.填词

(倚声)在唐宋时代,懂得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乐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倚声。学史网

186.词调

写词时所根据的乐谱。

187.词牌

词调很多,多种词牌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188.小令

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以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189.双调

是最常见的情势,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调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雷同,不相等的大年夜都是后阕起首的两句,字数不合或者平仄不合。微信大众号:守望考研 整顿

190.稽古

援引前人事迹来证实本身的不雅点。

191.引经

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来证实本身的不雅点。

192.倒置

因为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请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倒置的句子。

193.迂回

是一种隐晦难解的修辞手段,作者的话不是直接说的,而是用转弯没角的方法说出来,所以叫迂回法。

194.委婉

在封建社会里,措辞投鼠忌器,怕搪突权贵,统治者以至惹祸,所以措辞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195.夸饰

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不是言过其词,而是一种极端的形容语《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的完全的汗青著作,相传为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来经由很多人的增益,它比较体系具体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宜,在必定程度上真实地放映了那各时代的面孔,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汗青文献。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 孔颖达疏。学史网

196.《康熙字典》

是清 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的,书成于康熙55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本上编写的。字头按部首分列,分为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

197.《战国策》

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传播到如今的簿子是经西汉刘向整顿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拟定。

198.《论语》

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学生集成的,书中编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学生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初所传《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经掉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魏时何何晏《论语集解》是最早的论语注本,《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 邢丙疏宋 )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公理》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199.四书

《大年夜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学史网

200.训诂

解释古书中的词句的意思。

201.训诂学

是以古代书面说话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词义为重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科学。

202.形训

是用分析文字的形体的办法来解释字义。

203.声训

又叫音训,就是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刘熙《释名》是声训的专著。

204.同字相训

即用雷同的字来训释字义。

205.同声相训

即用同音的字来训释字义。

206.音近相训

用双声叠韵的字来训释字义。

207.义训

就是直陈词义,它不借助于字的读音和形体,而是应用说话情况据文证义,即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解释某词的含义。微信大众号:守望考研 整顿

208.标明义界

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表达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即用一句话或数句话,给词所标记的事物下定义。

209.同义相训

简称同训,就是应用词的同义关系来训释词义,它是义训中常见的方法之一。

210.反义相训

简称反训就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它是训释词义的方法之一。

211.浑言

是笼统的说,也就是泛指,又称为统言。

212.析言

是分析的说,也就是特指。

213.望文生训

是指在解释词义时,不问字词之间的复杂关系,只就字面勉强讲解,而如许的讲解,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相干。学史网

214.增字解经

就是在说解中加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而所增长的词语并不相符原文的意思,增字是为了强经就我而自圆其说,因而又被称为增字强解,这是训诂的一大年夜弊病。

215.讽喻

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解释某种事理,用以劝诫或教导别人的一种写作方法,它平日用在本意不便应用或不轻易说的明白的时刻。

216.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汗青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解释本身不雅点的一种修辞方法。

217.反语

就是说反话,让听者本身去领会正面的意思。应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句子的表层意思跟作者要表述的正面意思老是相反的。

218.反问

用疑问的情势表示肯定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就是反问。反问是无疑而故问,不须要听者答复,其谜底就在句子的字面意思的不和。

219.委婉

用委屈婉转的话来暗示本意的修辞方法叫做委婉。

220.回文

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首,又用上句的开首作下句的末尾,应用语序的回环来去情势来表示事物间的互相关系修辞方法叫作回文。

221.顶真

用上文的结尾作下文的开首,使邻近的章句首尾留任,上传下接,这种修辞方法就叫顶真,又叫连珠。

222.拈连

同时论述甲乙两事物时,有意把只应用于甲事物的词拈来连用到乙事物上,临时奇妙地求得说话表达上的一致,加强两事物之间的意义接洽,这种修辞方法就叫拈连。学史网

223.藏词

把古书中的一个语句割裂开来,用留下的部分代指被藏去的部分或原句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做藏词。这些被藏去的词语都在原语句的结尾,可称为藏尾。有时被藏去的词语在原句的开首,可称为藏头。

224.互文

高低文中相对举而自力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弥补,互相渗入渗出,合营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

225.摹状

摹写人物的外形声音的修辞方法叫摹状。摹状可以分为描述外形和模仿声音两种。描述外形就是用形象的说话把本身所看到的人物的描写,色彩,动作和情态描述出来。模仿声音就是用形象的说话把所听到的人物动作的声音描摹出来。

226.警策

用精练新鲜的说话来概括解释深刻的事理,使人觉自得味深长,引起沉思,加深印象,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警策,又叫警句,格言等。

227.折绕

有话不直说而有意绕弯子,说得迂回曲折但语意清楚明白,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折绕。

228.比方

就是器具体常见的事物或事理(喻体)来比方解释抽象陌生的事物或事理(本体),使它轻易为人所接收。

229.借代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跟它有密切接洽的器械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就叫作借代。微信大众号:守望考研 整顿学史网

230.对偶

把字数相等,构造雷同或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接洽关系的句子成对应用,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对偶。

231.排比

把构造雷同或类似,内容密切接洽关系,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构成串分列,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就叫排比。

232.比较

以物为人或以工资物来描陈述明的修辞方法就是比较。

233.双关

应用词语的音义前提,使词语同时具有表里两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的修辞方法称为双关。

234.映衬

为了便于解释必定事理而把不合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合方面加以比较,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映衬。

235.夸大

应用丰富的想象,有意言过其实,以凸起事物的某些特点,加强说话的表达后果的修辞方法就叫夸大。

236.层递

就是按事物的轻重大年夜小先后依次层层递进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237.反复

为了凸起某个意思,加强某种语气和情感而有意识地反复应用某个语句的修辞方法就叫做反复。

238.错综

为了避免单调平板,寻求说话的活泼活泼,变更多姿,有意选用别异的词面或参缺点落的句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错综。

239.飞白

明知别人说错或写错,有意应用白字如实地记录或援用下来,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飞白。学史网

240.呼告

说者或写者因为情感强烈,忽然撇开听众或读者而呼唤不在面前的人或物,并且跟他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呼告

241.镶嵌

在某个语句中插进几个字以延长音节,强调语意或者暗示某种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镶嵌。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