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北京皮影的造型和声腔特点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24:05

北京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先后形成东城、西城两大派别。造型设计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塑造,注重人物着装在影人关节处连接的统一和衣饰冠戴的合理性。路景达创造性地将京剧脸谱融入皮影造型中,其造型典雅,色彩亮丽。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正是艺术家们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艺术不断的繁衍、发展。

当皮影演员可不容易,除了唱、念,还得会操作影人,影人的动作、神态最能看出演员的功夫。这一招一式,看上去得像那么回事。虽说皮影戏这功夫在手上,可心里和眼里的功夫可不是三两天能够练出来的。

东派滦州影戏脱胎于高腔,前四五十年还用高腔白口,不过没有尖团字。旦角全用时装,做影戏人时就以当时的“头纂”为主。所以一看影戏人就知道是什么时期的产物。像乾隆、嘉庆时梳“元宝纂”,道光、咸丰时梳“瓢岔儿纂”,同治时梳“平三套”,光绪初年梳“卧龙船”,以后改“苏州撅”,再改“圆纂”,再改“十三盘”,再改“搭拉苏”,再改“桃儿式”,剪发改“飞机式”。

演皮影戏离不开皮影人儿。做皮影人儿可是个技术活儿。北京城的皮影,从造型到制作方法和其他地方的皮影都不一样。北京皮影的造型更多地借鉴了京剧戏装的造型图案,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路景达为代表的北京皮影第四代“路家德顺影戏班”,从那时起,北京皮影的造型发展就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做皮影人儿得有皮子。早年间艺人们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韧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但皮影人,大部分都是用牛皮来制作了。

雕刻艺人首先得把皮影图样描摹到皮子上,然后在皮子下面垫上一块蜡版,用一把直刀按照皮子上画出的图样一刀一刀地雕刻。北京的皮影讲究的是刻线,就像画工笔画那样,只不过画画是用笔画,皮影是用刀子“画”。雕刻完成的皮影人还要经过着色、上漆、装订、安杆等步骤,一件皮影人就做好了。

声腔

声腔吸收了昆曲、京剧、曲艺等北京地方剧、曲种的声腔、曲调,一段唱段中巧妙地融进多种声腔曲调,形成了北京皮影特有的声腔艺术特点。

影戏以“耍”为主,在纸帐下通过活动表现剧中情节。手法灵敏的能使皮人动作逼真,但唱腔白口也十分讲究。

影戏开场先念坐场诗两句或四句,戏的内容和角色的情绪分别选用八种腔调:“七字文”,不论多少句都是每句七个字,用平韵叫“正”,用仄韵叫“反”,反七字没有过板,拍节紧凑;“三赶七”,也有反正,格式是俩三字、俩四字、俩五字、俩六字、俩七字算为一式;“五字句”,也有反正,是不论多少句都是每句五字;“大金边”,格式是俩五字、俩三字、俩四字、单七字、俩三字;“小金边”,是俩五字、单七字。

“六字头”,俩三字、单七字;“三字经”,完全是三字一句;“十字句”,完全是十字一句。

本文标签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