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佛教四大名山之五台山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1:55:47

五台山,佛教圣地之一,文殊师利菩萨道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三千余平方公里,海拔三千余米,由五座山峰环抱合成,五峰高就,峰顶平坦宽阔,其状如石垒之台,是故,称“五台山”。汉唐以来,五台山设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与中国的多元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此后历朝发展,历代兴建,经过精心装修,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规模之大,可称“诸宗翘楚,一教首班”。

五台五峰

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降雪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降雪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清凉山志》中记:“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凌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护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尽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又因山中盛夏气候凉爽宜人,故别名“清凉山”。

主要寺庙

显通寺

显通寺建在台怀镇的灵鹫峰下,是佛教五台山宗历史相当悠久的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改称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代又重修,形成今天的规模。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有文殊殿、大雄殿、无量殿等7座大殿。

中轴线后部高处有一座铜殿,面阔三间,高不足五米,小巧精致,铸于明万历年间,殿内有铜铸小佛像万尊,中间台上有大铜佛。门前钟楼上有一口重达万斤的铜钟,敲击时声音可以遍传全山。

塔院寺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以舍利塔作为主要建筑,舍利塔是一座藏式白塔,故又名大白塔。我国共有珍藏释迦舍利子的铁塔19座,五台山的慈寿塔就藏在大白塔内。此塔居于台怀诸寺之前,高大醒目,一向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

菩萨顶在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传说文殊就住在菩萨顶,所以也叫真容院,又称大文殊寺,它初建于北魏时期,历代重修。明永乐时,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而计到五台山传扬黄教,这是黄教传入五台山的开始。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住在菩萨顶,这里就成为黄庙之首。

灵应寺

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灵应寺位于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南,坐落在陡峻的梵仙山顶端。梵仙山南侧和东侧,是馋岩石壁,西侧与中台山脉连结,北侧是陡坡,有一小道通向山顶寺庙。

《清凉山志》称,昔有五百仙人在此山饵菊成道,并转引诗曰:“山头紫气日长浮,上有仙人汗漫游。饵菊换教风骨异,白云影里去悠悠。”站在台怀腹地南望梵仙山,但见尖尖的山顶伸入云空,尖顶上座落的寺庙建筑在蓝天背衬下显出剪影,真象有几分仙山灵气似的。

殊像寺

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元朝时期重建,又毁于火,明代成化年间再建,其中佛龛的背面塑三世像,即药师、释迦、弥陀三佛。三佛居于文殊背面的座上,不合一般寺院惯例,颇为特殊,两侧有五百罗汉。

龙虎寺

龙虎寺在显通寺东,是一座喇嘛庙,唐时初创。明弘治年重修。龙虎寺还有一种奇观,后殿中心有一座活动莲台,是一木制圆形佛坛,坛上周围雕有波涛和十八罗汉渡江,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花瓣,内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在佛龛中,莲台设有中轴和轮盘,操纵机关时莲台旋转,莲花一开一合,四方佛时隐时现,这叫做“花开见佛”。

碧山寺

五台山除五大禅处外,名寺还有金阁寺与碧山寺等。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十方禅寺是可以使各方名僧来作主持的禅院,又叫十方刹。

重要地位

五台山在隋唐时已经名声远播,宋代以后,日本、印尼、尼泊尔等国的僧侣与五台山都有往来。从五台山源远流长的兴始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在四大佛山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它不仅生动翔实地记录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更新发展过程,同时还展现着佛教文化的光明与进步。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千百年来吸引着十方世界与中国各地的佛教僧侣、教尼、信众、居士以及教外的友好、亲朋、佳宾、贵客等去往五台山游览、参拜、学习。但是,去往五台山路途遥远,交通需要多些时日方可到达,因此每年去往五台山游览、参拜、学习者有缘得见足可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