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世界文化

日本信乐烧历史介绍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05:35

近江国(滋贺县)甲贺郡信乐町是信乐烧(しがらきやき)的发祥地。信乐窑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另五个是濑户、常滑、丹波、备前、越前),根据发掘出土的碎瓦片来看,当地窑业远在奈良时代的天平宝字年间(757~765)就已草创。

在平安时代烧制须惠器(一种不上釉而素烧的土陶),镰仓时代改良烧制技法后生产出红褐色的陶器。这就是所谓“古信乐”,制品以贮种壶和其他农具、杂器为主。但平安、镰仓时期的古信乐遗物不多见,信乐烧真正的繁荣实际上还是从室町时代开始的。

胎土

与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调配的瓷泥不同,日本陶泥,一般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烧成后质地较为酥松,几乎无一例外份量较瓷胎轻,信乐粘土属于典型的玄武岩风化的一次粘土,原土颗粒较粗。其胎土相对于日本其他地区泥料,最大特点,是含铁量相对较少,白度高。

这种一次粘土内还混有大小不一的石英和长石颗粒,因此胎的肌理常常给人以岩石般的天然感觉。由于各种石英砂粒的收缩率与胎泥之间的差异,成品胎体往往有石子喷薄而出的现象,这种效果,被称为“石はぜ(可以翻译成:爆石)”。胎体表面的长石熔解后形成乳白色颗粒或者孔洞(称作“蟹の目”,(可译作:蟹目或蟹眼)。

信乐的柴烧,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主要在于它的独特泥料的构成,虽是处于岛国,但这里的海拔大约800米,被称为信乐高原。在它北面,有一面日本国内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

由于地势的差异,长年的雨水冲刷,使得信乐的变质花岗岩中的铁份被冲刷到低洼的琵琶湖方向,留下的,则是富含大量长石、石英且有高岭土特性的有机质丰富的木节粘土、蛙木粘土,因此高度的可塑性,使得信乐粘土很受欢迎,由于矿床种类丰富,信乐泥可搭配成各种粗细不同的粘土,造就了信乐陶多样的面貌,但是最为著名的,还属信乐粗颗粒砂质泥,正因为这种特殊的砂质造就了信乐柴烧陶多姿多彩的风味。

陶土的筛洗、塑造

陶土质粗而杂,混有砂粒的原因是古信乐不采用通常的水漉淘洗来提纯陶土(这样处理后的陶土质细而纯,称作“漉土”),而仅仅是将粉碎后的原土用大筛进行筛细(如此处理后得到的土称作“筛土”)。而成形时依靠手工的捏制、盘筑法,不使用辘轳,故成器歪斜不整。后来使用漉土,以辘轳成形的信乐器物,远较筛土制器来得工整。

最初的信乐烧并不施釉,但是在窑内高温下,附着于器表的薪灰熔解后自然生成一层润泽的釉膜(日语中叫“ビードロ”,也作自然釉)。其呈色不固定,有淡黄、淡绿、褐黄、暗褐、暗绿等色。

后世才开始使用玻璃质的偏绿色灰釉,与其说是用来装饰,毋宁说是在掩饰胎体上存在的缺陷。这种灰釉的成分依照不同的器物种类而采取不同的调配,在良工的制作下也有令人叹赏的佳作,但在一些粗劣作品上则一眼就能看出其掩盖的用意。较晚些时候,除灰釉外,还施挂一种光泽感强的乳白釉。与胎体的红色,窑火造成的黑斑(日语中称作“焦げ”,烧窑时因薪灰与强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块,是茶人们鉴赏的要点之一)相交映成景。

在烧制过程中,还有故意覆烧(将器物倒置烧制)而使釉逆流产生所谓“逆釉”的产物。

作风

最古的信乐多是农家用的贮藏器,大腹广口,口做成漏斗形等以利于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唇状(日语中称作“捻り返し”)的是室町时代以后的产物。欠于烧窑的温度或时间,古信乐一般没有完全烧透。壶的形状各种各样,其中最著名的是“蹲”。安土桃山时代后大量制作茶道专用的茶壶,其中较知名的是“钱瓶壶”(也作“煎饼壶”),用辘轳成形,口唇外翻,烧成程度高,施釉,较传统工艺上大为进步,有的还记有年号铭文。

本文标签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