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台湾海峡在哪里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43:44

台湾海峡,简称“台海”,是中国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北起中国台湾省新北市富贵角与福建省平潭岛连线,南至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与中国台湾省鹅銮鼻连线。

主要以大陆棚为主,平均水深约60米,最深处水深为88米。海域上的岛屿,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岛屿外,尚有澎湖群岛与台湾省屏东县的小琉球。

地理位置

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是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被称为“海上走廊”。

理论上属东海海区,南通南海。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猫鼻头与福建、广东两省海岸交界处(一说为鹅銮鼻与南澳岛南端)连线;北界为台湾岛北端富贵角与平潭岛北端痒角(一说为黄岐半岛北茭咀)连线。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70千米。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平潭岛之间,约130千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

海底地貌

海峡属东海大陆架浅海。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第三纪始新世的大规模海侵,海峡及两侧均成海洋。

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台湾岛耸起成陆,形成海峡地形的基本轮廓。第四纪冰期时海峡经历多次海陆变迁,距今约6000年前,始形成当今的海峡地形。

水深

海峡大部水深小于80米,平均水深约60米。西北部较平坦,东南部坡度较大,中间有岛屿和浅滩构成弧形降起带。东西两侧各有20米和50米水深的两级阶地。东侧阶地较窄,50米等深线距岸一般为10~20千米;西侧阶地向外延伸,宽度较大,50米等深线距岸达40~50千米,并在几处河口外有横切的峡谷。南口有台湾浅滩,与西南阶地相连,由900余个水下沙丘组成,呈椭圆形散布,东西长约140千米,南北宽约75千米,水深10~20米,最浅处8.6米,滩上有急流,水文情况复杂。

台湾岛台中以西有台中浅滩,与东部阶地相连,东西长100千米,南北宽18~15千米,水深最浅处9.6米。两浅滩之间为澎湖列岛岩礁区,南北长约70千米,东西宽46千米,由岛屿、礁石和许多水下岩礁组成,北部岛礁分布较集中,水道狭窄;南部岛礁分散,水道宽阔。

有四大岛:海坛岛、南日岛、金门岛、南澳岛。

澎湖水道

澎湖岛与台湾岛之间为澎湖水道,南北长约65千米,宽约46千米,为地壳断裂形成的峡谷,水深由北部70米向南渐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达1000余米,连通南海海盆。澎湖水道为台湾岛西岸南北之间和台澎之间连系的必经通道。另一峡谷为八罩水道,东西走向,宽约10千米,水深70余米,分澎湖列岛为南北两群,为通过澎湖列岛的常用通道。

中国古代、近现代军事意义

海峡为台湾与福建两省航运纽带,是东海及其北部邻海与南海、印度洋之间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两岸军民为抗御侵略、反对封锁和统一国土进行过多次作战。16世纪中叶,日本倭寇窜犯澎湖、台湾并以澎湖为据点不断向浙闽沿海侵掠,曾遭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部的打击;台湾平埔人也进行猛烈反抗。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战船打击侵犯闽、粤、台沿海的倭船。并于年底追击至台湾西南海岸,全歼倭船6艘,救回被掳男女370余人。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即是率战船从金门岛料罗湾出发,渡过海峡至澎湖待机,避开强劲大风后横渡澎湖水道,然后乘满潮通过鹿耳门,进入大员湾实施登陆作战。公元1664~1665年(清康熙三、四年)间,施琅曾3次率船攻台,都为大风浪所阻而返;直到公元1683年,才再次率舟师从东山岛出发,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氏守军,建立了对台湾的统一管辖。

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舰队不断侵犯海峡两岸的厦门、基隆等地,受到当地军民的强烈抵抗。1884年法国舰队在马尾袭击中国舰艇,继而进攻台湾北部,当侵犯受阻后于10月至翌年4月对台湾实施封锁,两岸军民进行了沿岸防御作战和反封锁斗争,打击了法军的入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期,日本为侵占台湾,预先派舰队攻占澎湖列岛,在攻占台湾北部得手后,从陆路向中、南部推进的同时,以舰队从海路在安平、布袋、高雄、枋寮等地实施登陆,台湾军民为反抗日军侵占进行了殊死的抵抗。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进行封锁。对此大陆方面做出强烈反应。1958年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炮击金门之战。1965年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峡进行了“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