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  夏商周历史

魏国的人才为什么都去了秦国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1-20 20:33:00

公元前38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赢渠粱即位,上位之初,便颁布了让天下各国心惊胆战,让天下才子欣喜若狂的求贤令。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上面写道:“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句话看出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心情,也看出了大秦面临的重重困境。更打开了秦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引进的道路。

一、秦国哪里吸引了各国人才?

1、秦国为六国人才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发展环境

山东六国自古以来受商周宗法制度影响很深,在官员的任职和选拔上,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

这个制度是商周时期就开始实施的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是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大意就是,官职,爵位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这种制度,断绝了有才之人的升迁之路。

秦国自古就受宗法制度影响弱,所以在官员的选拔上面,从来都是有能者居之。秦孝公的求贤令一出,极大地吸引了各国有才之人,文中的“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给六国人才高官厚禄,崇高地位。让六国满腹才华的人才有了升迁的道路。

自古以来良禽择木而栖,秦国给了六国人才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不像其他国家要考资历和关系获得官职地位,在秦国,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2、客卿制度的实施

秦国历代国君坚定不移的实施“客卿制”,让其成为人才引进政策的保障。所谓“客卿”就是,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

秦国引进的人才,都是实用性的人才,并不是满口道德仁义的儒生。侧重于能够在大争之世带领秦国富强的法家、纵横家、兵家等人才。在人才利用方面也是,因才使用。对于人才的选择,秦国更是不拘一格。敌国、异族、流寇、奴隶,只要有才都可用。

比如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就是个奴隶,张仪、商鞅、李斯都来自敌国。

3、商鞅变法后的功勋制度的建立

商鞅变法后,秦国开始实行功勋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在官员选拔上面也得到了实施。

想做官的,渴做五十石俸禄的官。爵分二十级,爵位和分邑不在世袭,普通人都可有因功而获得爵位的机会,宗室贵族无军功不得授爵,还要除去属籍。

这种制度下,让大秦人才为了获得爵位,开始不惜死力的为秦国贡献才能。

秦国二十级军功制,其中最高级别为“彻侯”,终秦一朝,共有14位获得此爵位,他们是“卫鞅、公子通国、公子恽、恽子绾、魏冉、范雎、吕不韦、嫪毐、王离、王贲、令狐范、李斯、白仲、杜赫”,其中“外国人”有占了绝大多数。

二、那么魏国又是如何丢失人才的呢?

秦国的人才大部分都来自魏国,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等大才都曾经为魏国服务过。

那么魏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才呢?主要还是因为李悝变法。李悝变法率先让魏国强大起来,让天下人看到了魏国对人才的重视。让天下人才趋之若鹜,魏国瞬间人才济济。但也正因为魏国“人才实在太多了”导致了魏国人才走失严重。

1、战国初期魏文候重用李悝,让其主持变法。李悝变法很成功,让魏国变得强大起来。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国家,天下人才都向魏国走来,先到魏国的人才,自然高官厚禄,但后来到魏国的人才,却几乎没什么好的待遇了。

2、人才内斗。魏国官职就那么几个,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高官厚禄,所以人才内斗是常见的事情,比如庞涓和孙膑,范睢和魏齐。孙膑和范睢都是因为被别人刻意打压才离开魏国的。

3、魏国国君目光短浅,魏国国君变法只为争霸,而非一统。所以在人才的选择和任用上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比如范睢这种拥有远大战略目光的往往会视而不见。

那些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人才,自然会向与魏国接壤的秦国走来,而秦国的接纳各国人才的政策也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自古以来,治国兴邦,人才最重要。秦国能够实现大一统,除去各国君王的励精图治外,各国人才也为大秦一统立下了不世之功。商鞅变法强秦、张仪连横外交、范睢的远交近攻等等。都为秦国的强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秦穆公的求贤令,让天下英才向秦国流动,只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机会,秦国国君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个机会,才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有人说秦国靠的是商鞅变法,也有人说靠的是白起长平之捷,如果我说是靠的蜀郡太守李冰,大家同意吗?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