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  秦汉历史

秦始皇为何追求长生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0:42:12

秦始皇时期完成了汉文明中社会治理体系和宇宙观的构建,而为社会治理体系在帝国范围内平稳运转所需要的人和人之间的最大共识——核心文化价值观尚未彻底完成,他只是初步完成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长江流域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的整合又经历了200年,直至王莽时期才得以完成。

受社会治理体系和同时期形成的宇宙观的影响,秦始皇以阴阳五行相克的宇宙观和中央集权郡县制设计出陵园的布局和结构。照此设计,即使是山陵崩,秦始皇的灵魂也依然能够在地下世界行使君王的权力。

但是越到晚年,秦始皇的求神问鬼思想似乎越来越严重,三番五次听信妄言,派出一批又一批的队伍去拜访东海上的神仙;改称“真人”,隐匿在离宫别馆复道楼阁之中。那么是什么导致秦始皇由无惧死亡,逐渐变成如此渴望长生的呢?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五次出巡,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巩固刚刚建立的帝国,声势浩大的出巡宣示了帝国的威严,对于巩固民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两次出巡值得关注。一次是二十八年(前219)前往齐鲁的巡视,秦始皇和鲁地的儒生商议了封禅泰山、祭祀山川之事;上泰山、邹峄山封禅立石,祠祀;登之罘山、琅琊台,立石颂德。

封禅泰山并不是秦的祭祀传统,秦始皇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实际上是对黄河中游和下游两大文化区的整合,通过祭祀齐鲁奉行的上帝来获得当地人的认同,从而在文化方面进行统一。“昆仑体系”和“蓬莱体系”的神仙体系,就是东部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和西部黄河中上游地区内陆文化的差别。

另一次是三十七年(前210)前往东南的巡视,这次巡视的路线经过了楚、越、吴的核心地带,在会稽山祭祀了禹,望南海,立石颂德。与封禅泰山一样,这次对禹的祭祀和会稽山上立石也是对东南地区,或者说是对黄河和长江这南北两大文化圈的文化进行整合的尝试。

相比于齐鲁,吴越地区距离秦非常遥远,相互之间的接触也很少,而楚作为南方各国中势力最强者,对于秦的敌对心理非常强,所以对南方进行文化统合也是非常紧迫的事。然而直至去世,秦始皇帝对几大文化圈的整合设想还未完成,这是帝国运行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秦始皇临终前五年,不惜举国之力大搞土木工程建设,迫不及待地想改变国家现状,希望自己的千秋基业永固,这些宏伟的工程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建设。秦始皇对于死亡的抗拒心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和自己的政治抱负尚未实现,壮志未酬有关。

战国晚期至秦是阴阳五行宇宙观和魂魄二元生死观产生发展的阶段,原始的“灵魂不灭”的观念和道家学派的真人境界逐渐合流,成为后世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关于灵魂的观念始终作为生死观的背景而存在,而社会大背景又影响了秦始皇本人的生死观,认为死亡是一个过渡,死后魂与魄都能与形体一同进入墓室,继续自己的伟业。

后来秦始皇的生死观随着政治形势、个人心理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规划的政治蓝图还未实现,南北、东西文化圈之间的整合还远未完成,各大工程还在建设当中,面临着帝国之业未就的形势。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牵挂,秦始皇从“不怕死”变成了“不想死”,进而求助于东方蓬莱的仙人,产生了一系列求神问药的行为。

作为时代漩涡的最核心,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得知秦始皇的心理活动,以上原因都只是猜测。始皇寄希望于“仙人”“仙药”,企图通过与“道”合一的形式来达到“真人”效果,从个体的层面试图对抗死亡,其中的过程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