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蒙古族的搏克是什么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8:23:54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项。

比赛形式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

"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体重,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服装

比赛时,摔跤手要穿专门的摔跤服: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蒙古族亲切的称其为"召格德"。上面钉满了银质的"大号图钉",后背中央还有代表着"吉祥"类的字样,背罩红、黄、蓝三色做成的"布条披肩"。

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外面在套一条绣有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这身"行头"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双方交手时要高唱挑战歌,然后会跳着狮舞出场,显得相当有气势。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扑、拉、甩、绊等技巧以制胜。比赛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险动作,除脚掌外,其他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与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赛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也无时间限制。

流程

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惯,赛前要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编排,根据报名参赛选手的情况,少则编为32人或64人,多则编为512人或1024人,不能出现奇数。比赛采用单淘汰式一种,一跤分胜负,膝盖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败。

比赛不限时间,不分体重。摔跤手有专门的服装,蒙语叫"卓德格"。上身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钉有银钉或钢钉;腰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成的围裙(蒙语称"希力布格")。下身穿用5米或10米的白布特制的肥大的摔跤裤,外面还要套上印有花色图案的套褥,这样出汗不沾衣服,且可以防止伤害事故。脚穿蒙古靴或马靴。

此外,脖子上还要套上五色绸条做成的项圈似的"章嘎","章嘎"标志取得的名次,得胜次数越多,彩条越多。赛手出场前要唱摔跤歌、跳鹰步舞。摔跤歌也叫出征歌,雄浑高亢,以壮行色。

歌词大意是:"来吧,无畏的健将们,为了健康入场来摔跤吧。考验我们的意志,较量我们的力量的时候到了!"鹰步舞跳跃又高又愉,既是赛前的准备动作,也是壮声威之举。待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先握手致敬,然后便开始交锋。

在那"那达幕"大会上,数百上千的选手龙争虎斗,扭法盘旋,蔚为壮观。凡参加"那达幕"的摔跤手都有奖。历史上,大型"那达幕"的摔跤冠军曾获得过9种共81件奖品,因而声名远扬,荣耀异常。

参赛人员

搏克的大众性体现在对待参加者的资格要求上,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只要在额满之前报名都可下场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据说,从前偶有外乡过路的乞丐要参加摔跤,也绝对没有被冷落的时候。倘若正好与王爷摔跤手相遇,而王爷的摔跤手嫌弃他,不屑于和他较量,照例会宣布乞丐为胜利者。

正式比赛时,下场的运动员一般最少为64人,最多可达1024人。在直接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如此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真是绝无仅有。上场运动员足蹬马靴、身穿牛皮饰钉交衣,在歌声中跳跃入场,个个宛如巴斯达克的勇士,给人留下威武彪悍的难忘形象。

评判

比赛时运动员下肢可采用踢绊等动作,但只限用膝关节以下,上肢可使用任何推拉抱揉动作,但只限于臀部以上,踝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被判输。

搏克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摔跤场上,四目炯炯分毫不让,即使是同胞兄弟也不例外。有意输掉,反会被对方视为心不坦诚,不堪交往。

一挨某方倒地,都抢先扶起对方,然后共同切磋技艺,友好地互相勉励,洋溢着人与人之间友爱合作的美好情谊。绝少出现因交场上的胜负而彼此不愉快的场面。如果某个摔跤手以强凌弱,在已经取胜的情况下,还使用过激的摔法,就会成为被大家所不齿的人物。

本文标签 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