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豫剧《梵王宫》的评价如何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5:52:32

最早豫剧豫西调着名男旦演员燕长庚、慕水旺都擅长演出此剧,并因唱腔出众,台步轻盈优美,而获得"水上漂"的美誉。后来陈素真大师演出这出戏,仍用了《洛阳桥》的名字,开封人把这出戏俗说成是陈素真的"洛阳桥甩大辫"。

豫剧《洛阳桥》在燕长庚、慕水旺及陈素真三位前辈艺术家唱红之后,成了豫剧的一出经典剧目。从豫西调着名男旦张庆官(崔兰田的一位老师)说起,豫剧名旦阎立品、徐艳琴、田岫玲、杨素芳、王敬先、安金凤等都演过这出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开封和平戏院看过名噪一时、曾与陈素真姐妹相称的名旦李志贞演出的《洛阳桥》,她唱做俱佳,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他们晚一代的曾广兰及牛淑贤是当今演这出戏最好的两位豫剧演员。曾广兰是从陈素真那里"偷"来的,而牛淑贤是陈素真的关门弟子,当然是陈素真手把手教出来的。

1957年陈素真在北京演出了这出戏,她那精湛的演技,委婉俏丽的唱腔惊动了京城,刘少奇主席及周恩来总理到场观看,并留影称赞。欧阳于倩、夏衍、曹禺、田汉等老一代戏剧家及着名话剧演员朱琳等,纷纷写文章,题诗词盛赞她的艺术。

之后为治疗嗓疾,在田汉小住期间,田汉认为剧名还是叫《梵王宫》好,并认为以《叶含嫣》命名也不妥,把蒙族姑娘复姓耶律,不应该改成汉姓叶。陈素真接受了田老的意见,便把自己的拿手好戏《洛阳桥》改成了《梵王宫》。

豫剧大师陈素真自十几岁唱红开封后,一生演出了《三上桥》、《春秋配》、《柳绿云》、《女贞花》、《梵王宫》、《涤耻血》、《三拂袖》、《拾玉镯》、《宇宙锋》等数十部好戏,很难归纳哪几部是她的代表作。其中《梵王宫》是她的一出常演剧目,对这一出以花旦应工的唱做并重的戏,陈素真也非常喜欢。

后来她嗓子失润后,唱词减了一些,这不能说不是一大缺憾,但这不影响他在这出戏中演技的发挥。她的戏迷仍叫这出戏为《甩大辫》,仍说"看看狗妞(陈素真的乳名)甩大辫,强似肚子吃饱饭",足见戏迷对她艺术的热爱。

全剧最精彩的是"思云"和"催妆"两场戏,其中"催妆"更令人叫绝。"思云"一场戏通过回忆,运用眼神、台步、造型等形体动作,表现了耶律含嫣初见花云后的爱慕与眷恋,及多情善感、急于再次相遇的内心世界。

"催妆"一场则运用戏曲的多种程式动作,吸收舞蹈的表演精华,通过她创造的甩大辫、转身穿衣等"绝活",极力渲染了耶律含嫣在心上人即将到来之前如何梳妆打扮,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与兴奋,以致手忙脚乱,忘形失态,把一个既"娇"又"憨"的少女形象立在了舞台中央。

陈素真在《梵王宫》整出戏中,充分调动了唱、念、做、舞等戏曲程式,运用了大量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准确优美的动作及写真性的细节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天真烂漫、风情万种的耶律含嫣,陈素真也因此成为"豫剧动作大师".

陈素真在《梵王宫》中的唱腔,虽不及"崔家女"、"羞答答"那样出名,但其中有许多好听的唱段,如:

"昨日里闷悠悠如痴如醉,思想起那射雕的人哪病卧在深闺,这一箭射双雕令人佩服,

(穿插大段表演,表现了在梵王宫庙会上与花云邂逅的经过,然后接着唱道)

我有病了,何日里能展开我这紧锁的双眉"。

这种变化了的慢板唱段,还是能体现出陈派典雅的风韵。另外,不能不提及的是,豫剧的拖腔往往都在唱词的后面。而陈素真也常在唱词的前面先来个拖腔,或者像在这出戏"思云"一场下场时,来了一句无词唱腔煞是好听,这种唱法也是陈素真大师的独创。

年近古稀的陈素真在天津录制《梳妆》。整套表演已经很精彩了,老人因一个地方没站稳,最后对乐队说"不行",又重新录制。前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从豫西着名男旦张庆官说起,诸如徐艳琴、田岫玲、秦兰花、辛玉兰、杨素芳、张兰花、杨凤仙、王敬先、夏瑞珍、安金凤、王曼影、谢爱芳以及陈素真的一批弟子如李素琴、郑秋波、张巧云、郭秀梅、牛淑贤、郭美金等,亦于不同年份分别以此剧在徐州、开封、太原、西安、阳泉、安阳、武汉、郑州、西宁、兰州、蚌埠、邯郸等地叫响,对《洛阳桥》的传播和增光添彩,可以说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本剧的演出本先后曾有五个,即一、王存才时期各种梆子戏均可演出的"乱弹"本;二、1936年樊粹庭先生的《叶含嫣》改编本;三、1956年河北省豫剧团的演出本;四、1980年陈素真(署名王若瑜)的《梵王宫》改编本;五、1981年筹拍戏曲电影片时的《洛阳桥》加工整理本。

考虑到陈素真女士晚年由于嗓音变化耐不得不加强做工而削减唱念的实际情形,所以这次出版的本子实际是参照其早、中、晚期三个本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调整的,特此附笔声明。曾广兰主演的豫剧《洛阳桥》戏曲艺术片,更把此剧推向了全国。也就是上述发生在20世纪的这三位着名表演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吧,才最终奠定了该剧在豫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地位。

要说曾广兰的"偷",确实还有一段佳话,1962年曾广兰在排演《洛阳桥》时,正赶上陈素真带着天津豫剧团来到洛阳演出《洛阳桥》。由于某些原因,她前去拜师未果,于是她决心去"偷戏"了。她家住洛阳老城,每天要步行五六里路,赶往西工上海剧院看陈素真的戏,一连七天看了陈素真的《洛阳桥》,然后又跟到郑州,在河南人民剧院看了三场。陈素真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腔弯,一个眼神,都像录像机那样,刻录在自己脑海中。

回来后,她着魔似的苦学苦练,加上她的聪慧与悟性,终于把戏"偷"到了手,甩大辫、转身急穿衣等绝招都练得相当娴熟。"文革"后,恢复传统戏时,她的《洛阳桥》首演,曾创下连演百余场的记录。这出戏演出遍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城乡,于1982年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至于本剧的主要唱段曲谱,就更加困难了。由于陈素真先生生前曾执意认定"死板曲谱会束缚演员的即兴创作".所以他一直主张乐队随腔伴奏,而不赞成刻印曲谱,终致这份宝贵遗产未能流传下来。幸好在建国初和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和陈克运、朱永昌等同志曾根据其实唱记录过几段,现在就只能依靠录音加以勘误了。在此一搜救过程中曾得到老友惠景林、华翰磊及陈大姐的义女、弟子关灵凤和郑秋波、郭美金等的支持和帮助。

想起陈素真先生去世,转眼已经八年多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尽管她在生前曾三次遭遇坎坷,被迫辍演,从而中断或至少是挫伤了她在艺术创造方面的积极性。但广大老观众仍津津乐道她当年的歌喉舞姿。

田汉同志并曾以"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人民要汝添光热,珍重珠喉惜盛年"的诗作激励其意志。曹禺同志也以"不要人夸颜色好,长留清气满乾坤"的题词赞扬其品格。特别在她逝世后,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张文彬同志送的花圈上还以"艺术大师"敬挽,这应是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对她的崇高评价。

本文标签 豫剧秦腔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