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戏曲中的净角分类是怎样的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5:48:35

“净”是一种戏剧用语,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戏剧净角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始用净的名目,一般认为是从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宋杂剧、金院本的副净是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特征的喜剧脚色。南戏和北杂剧的净,一方面继承了副净的喜剧表演传统,同时也开始向表现正剧人物转化,因而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它们实际上已包容着这两种不同表演风格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喜剧性的,其中大量的是被批判或被嘲讽的反面人物,如南戏《小孙屠》的朱令史、《琵琶记》的拐儿,杂剧中的许多权豪势要、贪官污吏、流氓泼皮等,表演上带有浓厚的滑稽调笑成分;正面人物的喜剧色彩则常常表现为性格的幽默和诙谐,如南戏《荆钗记》的邓谦、杂剧《风雨象生货郎旦》的货郎张?古。除此之外,不少场合还留有副净的单纯插科打诨的痕迹。

另一类是正剧性的,包括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如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的尉迟恭、《都孔目风雨还牢末》的李得(即李逵);反面人物如杂剧《赵氏孤儿大报雠(仇)》的屠岸贾、《庞涓夜走马陵道》的庞涓,南戏《荆钗记》的万俟?、《拜月亭记》的聂古丞相等。

这些人物虽然都由净扮,但已排除了滑稽调笑的成分,并且开创了运用特殊造型手段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先例,如《单鞭夺槊》对尉迟恭的描述:“若非真武临凡世,便应黑煞下天台”,“则听的语如钟,喝一声响亮春雷动”,说明尉迟恭的形象要勾黑脸,用宏亮的宽嗓。

明中叶以后,传奇作品创造了大批具有独特性格气质的人物形象,有的呜咽叱咤、气势磅礴(如《千金记》的项羽、《宵光剑》的铁勒奴),有的诡谲奸诈、凶残暴戾(如《鸣凤记》的严嵩、《精忠记》的秦桧、《红梅记》的贾似道),都要求在形象塑造上有鲜明的表现。

传奇作品中还有很多与北杂剧一脉相承、同样具有独特气质的人物如关羽、张飞、包拯、李逵等,原来因受杂剧“一人主唱”形式的限制,只能由正末或外扮演,为了突出其性格气质的特点,也要求在表演的性格化程度上有所提高。

这两类人物形象推动了净的表演在前人开创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王载扬《菊庄新话》记清初“村优净色”陈明智的事迹时提到:“凡为净者,类必宏嗓、蔚跂者为之。”陈明智演《千金记》的项羽,“蘸粉墨为黑面”,“振臂登场,龙跳虎跃”,“耸喉高歌,声出钲鼓铙角上”(焦循《剧说》),就反映了这一时期净行表演的崭新面貌。

到清代中叶昆山腔表演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净扮的人物范围及其艺术特点渐趋稳定,净、丑明确分工,形成了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三个行当。(见《扬州画舫录》)大面的出现标志着净的正剧化,喜剧性人物则归入付和丑扮,大面中又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大面演员周德敷“以红、黑面,笑、叫、跳擅场。笑如《宵光剑》铁勒奴,叫如《千金记》楚霸王,跳如《西川图》张将军”;白面演员马文观以扮演《鸣凤记·河套》的严嵩、《荆钗记·参相》的万俟?等擅场,并把白面的特点概括为“声音气局,必极其胜,沉雄之气寓于嬉笑怒骂者,均于粉光中透出”,据此可知大面扮演的人物类型及其表演特色。

与昆山腔同时流传的弋阳诸腔的净,由于传奇剧本可以互相改调而歌,在艺术交流中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道路,并以黑面形象的独特创造与昆山腔的净脚表演相媲美。花部勃兴后,特别是京剧形成以后,对净的表演艺术进行了更多的磨练和提高,扮演人物的范围不断扩大,艺术上更为丰富和圆熟,这又引起了净脚内部各行脚色的新的分化和融合,繁衍出众多的分支。

主要分类

由于各个剧种的分行方法和习惯不尽相同,因而在具体名目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如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大花脸和二花脸两大支系;二花脸中又有武花脸、油花脸等若干分支:

大花脸以唱功为主。京剧又称铜锤或黑头,即因《龙凤阁》的徐延昭常常手捧御赐铜锤、包拯须勾黑色脸谱,两者都以唱功为主而得此名,后来成为多数剧种对唱功花脸的别称。扮演的人物尚有《草桥关》的铫(姚)期、《御果园》的尉迟恭、《将相和》的廉颇等,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宏取胜;唱、念、做派要求雄浑、凝重。大花脸在很多剧种中称净或正净、大净。

二花脸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故京剧又称架子花脸。汉、粤、湘剧等称杂。多扮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盗御马》的窦尔墩、《取洛阳》的马武以及鲁智深、张飞、李逵等。唱念中有时夹用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的刚烈。

京剧中奸雄佞幸一类人物例由架子花脸扮演,为抹粉白脸的角色,曹操就是这一类型中的代表性形象;其他剧种中多归白脸(粉脸)扮,不称架子花脸。川剧、湘剧等另有草鞋花脸一类,亦为二花脸的一支,多扮传奇英雄或性格强悍的人物,如《芦花荡》的张飞、《水淹七军》的庞德、《春秋配·砸涧》的侯尚官等。因须穿草鞋,故名。

武花脸即武净,以武功为主,为二花脸的一支,故京剧又称武二花。分两类:一类重把子工架,扮演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嘉兴府》的鲍自安;一类重跌扑摔打,多扮交战双方的下手或战败的一方,须摔“抢背”或“锞子”等,故又称摔打花脸。

以京剧为例,《战宛城》有三个净扮的人物,其中曹操为架子花脸,典韦为武花脸,许褚为摔打花脸;《牛皋下书·挑滑车》的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兀术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油花脸俗称毛净。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形扎扮(叫做扎判),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等特技。源于昆曲,《天下乐·嫁妹》的钟馗即油花脸的代表性形象。京剧受昆曲影响亦有此类角色,如《闹天宫》的巨灵神、《单刀会》的周仓等,但不另分油花脸一行,而由架子花脸或武花脸应工。

代表人物

早期正净的代表人物是何桂山,扮相雄伟,脸谱简洁大方,嗓音浑厚峭拔。他是京昆两门的净角演员,他的弟子有裘桂仙、金秀山等。

金少山是著名京剧演员金秀山之子。幼年随父学艺,在继承父亲铜锤唱腔基础上,吸引了架子花脸的唱、做,突破了两者严格的分工界限。在吐字、行腔、气口等技巧的运用方面也较一般铜锤花脸细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侯喜瑞八岁入科班,后又拜名净黄润甫为师,得其真传。他能融合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侯派,表演矫健、细腻,注重形式美,并坚守“懂剧情、懂戏理、懂戏词”,“发于内,形于外”的原则。唱、念口劲严谨,字韵准确,能根据本人嗓音条件,常用炸音、沙音、立音唱法简洁大方,讲究顿挫、收放、字字真切。他武功精湛,做功身段边式利落,层次分明,继承了黄润甫善用“大功架”的特点,利用长腰、立腰等弥补身材瘦小之不足。侯派脸谱细致、干净、形象生动,自成一家。

郝寿臣工架子花脸。他在二百多出戏中扮演过主要和次要角色。郝派艺术唱、念韵味浑厚,工架精美,表演浑然一体。并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对架子花脸表演艺术有很多革新创造。郝寿臣还创造了鲁智深的螳螂眉、和尚眼,粉红双颊脸谱和坦胸裸腹的扮相,突出了豪爽朴实的“花和尚”的形象。

袁世海花脸

袁世海工架子花脸,科班出身,又得到他的老师郝寿臣传授。他在发展念白、做工、表演和武打艺术的同时,锻炼出一条浑厚、瓷实的嗓子,发展了架子花脸的唱工艺术。袁世海对历史人物有精辟的见解,进行了细腻的琢磨。他善于把生活的语言提炼成艺术的语言,鲜明地表达了历史人物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气质。他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唱工和念白,配合身段和表情,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张飞、鲁智深、李逵、廉颇等众多历史人物的净角艺术形象。

裘盛戎是著名净角演员,他是铜锤和架子花脸两门抱,以铜锤为主。其父裘桂仙也是著名的花脸演员,裘盛戎从小随父亲学艺,后又入科班,他嗓音既有高昂,激越的一面,又有迂迥委婉的一面,刚柔并济。

他能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从表现人物出发,在词义、字声和韵味方面下工夫,塑造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都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裘盛戎的唱腔主要特点是“以情带声,以韵取胜。”在他之前京剧花脸的唱腔,主要是讲究声音洪亮,就是所谓“实大声宏”。这种唱法,具有豪迈、朴素的特点唱腔见棱见角,古朴平直。是以声为主、韵味居次的一种唱法。

裘盛戎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能博采众长,经过不断钻研,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裘派”唱腔。他创造的唱腔继承了净角传统唱腔,雄浑豪放的风格,又融合了老生、青衣唱腔中低迥婉转的抒情特色,形成了韵味醇厚、含蓄细腻的风格,把花脸唱腔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几乎是“无净不学裘”。裘盛戎的艺术成就,为京剧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尚长荣花脸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演员尚长荣也是净角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