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寡人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4:56:50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在我国古代,君主其实分为皇帝和国王两种,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例如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等等。但是到了唐朝以后就很少有君主自称自己是“寡人”了。

在古代的时候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这种称呼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比较常见,因为那个时候国家比较小,互相征伐,所以每个国王都有一种危机感,而且对待人才都是很欢迎的,遇到人才常常会自谦说寡人怎么样。意思就是我水平不好,你得过来帮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礼贤下士的一句话。

所以不要把寡人理解成现在的孤家寡人的寡,就像我们老百姓以前称自己的老婆叫做贱内道理是一样的,不是老婆贱,而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习惯。皇帝自称寡人的并不多见,实际上称自己为朕的是最常见的,或者称自己为孤的。朕这个词语的话,从秦始皇开始就成了皇帝专属的用词了。

本文标签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