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嘉绒藏族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4:28:24

嘉绒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

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简介

嘉绒藏族服装、服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服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嘉绒传统的达官贵人服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嘉绒藏族服饰是整个藏族服饰中颇具代表性的,服饰多是用氆氇、呢子、毛料等上品料制作,上衣外套分大领和小领,也有长装和短装。外套的衣领、袖口等处镶有水獭皮、豹皮。领口、袖口均用金丝缎镶边。着装一般分为盛装和便装,用于不同的季节的场合。

牧区

嘉绒气比较温暖,风沙小,又是高山、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毛袍为副,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和毛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毛袍也是用土法加工的羊毛和牛毛织成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

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农区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氇和白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眼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男式袍子用黄色织的腰带或红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和白色的,冬春季外加一十氆氇短褂和皮短褂。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嘉绒农区、半牧半农区,以四土最为著名。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

它内生产工序分3道:一是羊毛和牛毛洗净凉干后用钢丝刷于刷松软,并絮成条状,然后再捻成细线;二是织氆氇,先把经线拉好,卷起架在织机上,然后再用纬线在经线上织,经纬线相交非常精密,织成面幅有26厘米左右宽的条状;三是染色。

盛装

女性头戴“巴惹”(即头帕)、四周绣有彩色丝边图案。姑娘的头帕均有花绣,边角垂吊有花穗、梳发辫,中年以上妇女一般不绣花。上身穿长套装,外着肩披,腰着百褶裙,穿靴子。发辫上穿戴银饰中嵌有珊瑚、绿松石等珠宝的头箍。项链多为珠宝和“嘎乌”,佩戴银质珠宝镶嵌的耳垂和戒指,手镯多为象牙圈和银镯。腰两侧悬吊银垂铃,行走时有一片银铃声,清脆悦耳。男人头戴金毡帽、狐皮帽或博士帽,外着长套装(褚巴),顶挂珊瑚珠串,束腰带,佩腰刀,胸挂“嘎乌”,手戴戒指、手镯、脚穿藏靴,显得华贵、富有和庄重。

便装

便装与前述比较,头上和手上几乎不变,只是身着长袖衬衫。姑娘一般为粉红色,妇女一般为白色。腰着围腰即方裙,分前围和后围。中年以下女性的围腰均有花绣,后围下摆边角还有丝穗,系花腰带,脚穿皮鞋,看上去显得轻盈、苗条。男人上身内着衬衫,外套布料褚巴(一般绾于腰间),足上可以是皮鞋,也可以是靴子,因地而异,男便装显得英俊、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