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官话的由来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4:21:34

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也是不同时期“普通话”的定义。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因政权的变迁、定都的不同、人口的迁移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国语是在古中原洛阳读书音的基础上,随时代演化而来。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这一点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四千多年。

说到远古语言的起源,应该起源于渭河、黄河流域,伏羲演八卦、“仓颉造字”等古文化历史等均发生在炎、黄时期,《山海经.海内西经》、《山海经.西山经》记载,黄帝生于“玉山西,三百里”的“轩辕之丘”,台湾学者考证:“玉山”即今祁连山乌鞘岭,起源于渭河、黄河流域姬水和姜水的炎帝、黄帝带领部落等逐渐融合话华语和羌语,形成的,保留了古羌语部分发音,例如“夏”在古羌语中是“伟大、强大、强悍”的意思,“轩辕”在古羌语中是“大而且圆的高台”的意思,今中原官话中仍然将高出平原的台地叫“塬”,著名的甘肃庆阳“董志塬”称谓就位于周人最初的农耕文明发源地甘肃庆阳一带,“华”、“夏”两部落逐渐融合并逐步东征过程中吸收被征服各地方言,形成黄河流域特有的北方话基础,华、夏两部落融合后,周代时语言达到成熟阶段,《诗经》是由东周人按洛阳读书音写成。

历代西北建都,周、秦、隋、唐一次次统一中国,尤其是周朝800年,将《周礼》及洛阳读书音传播到全国,周人封诸侯到全国,最多时诸侯达到800多,周人在全国的诸侯居住在城市,称为“国人”,当地土著百姓称谓“野人”,除了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余后代逐渐成为百姓,周朝诸侯的这种继承和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洛阳读书音在全国的传播,秦朝在优化周文字后,统一全国各个诸侯国文字,形成“小篆”通行全国,强制推行文字和语言、度量衡、甚至车轴距,要求各种规矩符合秦国要求,废除其他诸侯国标准。隋朝发明科举考试,直到唐朝一直延续洛阳读书音作为正音,为官者须会讲正音,也促使全国读书人学习官话传播正音。秦朝、隋朝、唐朝征服蜀国导致洛阳读书音迅速传播到西南地区。

秦时代的标准语已无可考,而语法体系,从李斯的《谏逐客书》来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语法已经成型了。这种语法体系,也成为后来“官话”的语法体系。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定以元大都(北平),将汉语定为域内共同语言,称为“天下通语”,元朝汉语语音的标准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可以由元初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得到了许多验证。学者也透过元代所写之文献、话本等典籍研究发现当时是普遍流行,交流的有效工具,仍然是一般中原的汉语结构。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调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正音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音。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当时北京方言为代表的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

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初期,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其中,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后来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并且去除了尖团区分。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