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东巴面偶是如何制成的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50:32

东巴及四门以世代相传的形式,传承着一套的面塑艺术,他们称其为“多码”。“多码”为面偶的总称,代表神灵形象的神偶,称为“恒多码”。代表自然界精灵的面偶,如体现神山、神海的面偶被称之为“俚多”“构多”。

在东巴教的三十多种仪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动物的面偶,它用青稞面或大麦面捏,总计约有两百个之多。面偶一般须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头天晚上捏制完成,一个东巴一夜能捏出上百个。

每个面偶都有固定形象,神态各异。在仪式活动中,神面偶置于上方神坛上,鬼面偶放于下方鬼寨中。同一类型的鬼面偶,其形状也互有差异,如生有蛇头、鸡头、牛头、马头、羊头等等。

神偶:

神偶需用大麦或青稞炒面作为原料,其特点是粘性适中,做成面偶后不易变形。过去,纳西族家庭或村寨,有不少定期举办的祭祀活动,如一年再度的祭天,一年两季的示自然神,一年一次的祭家神、畜神、村寨神等等,也有不少应事而行的祭祀活动。

事前,家中自然得事先备齐所用物品,做神偶的大麦、青稞炒面是必备之物。不得疏漏。并且,这件事必须得由男主人亲自操劳。从炒大麦到磨成面粉,再将面粉揉成团,交与东巴们塑造神像,再把这些事必须得由男主人亲自操劳。

从炒大麦到磨成面粉,再将面粉揉成团,交与东巴们塑造神像,再把这些神像置于竹簸内,悬于屋中央,勿让猫狗损伤等等,都得由男主人小心照应,妇人不得触摸。

平日不问家务的男主人,在祭祀前后,是最为忙乱的时刻。妻子爱莫能助,只好在一旁说话有鼻子有眼上一把:“青稞在楼上的大柜子里,大麦在火塘边的布袋内,炒时火应小些,手要拌得勤些“等等”。鬼偶的制作则要简单许多,首先不必用大麦、青稞等上乘食粮,中需苦荞炒面即可。色黑、味苦的劣势就只能受屈而塑鬼像了。

神灵们的造像过程是这样的,男主人送上已揉揉的面团,东巴们便围坐火塘边,边饮酒品茶,边制作面塑。神偶一般需在祭祀活动的前一天便塑造完毕,因次日天一放明,东巴们就将举行隆重的迎神仪式。

而鬼偶则可以在次日的仪式当中即兴捏塑。东巴大师们在言谈举笑中,一尊尊的神灵在他们的指尖复活,随着一双双长满厚茧的指起伏,诸大神们摇头晃脑,憨态可掬。做成后,东巴用双手将大神置于皮鼓,挑些酥油请神品尝,并道谢在神不嫌家贫降临此地。

鬼偶:

鬼偶的制作则不必太讲究,用苦荞作为它的原料,爆炒、辗碎、揉成面团揉好后呈褐黑色,符合纳西族神白鬼黑的美学观念。苦荞面团送到东巴手中,不会即刻去做,必须等待着仪式的发展。

当祭祀仪式进入到邀鬼入宴的时段,东巴会高举面团往所有祭祀主人身上吸,再往所有房屋的门、床、柱、柜等物器上吸,甚而下到畜圈门栏上吸。意为把所有依附在主人家中的鬼魔,都用面团引诱出来。

如此举动都伴随着一阵阵的,或高或低的牛角号声而进行。纳西人家有规矩,请神用白海螺号来迎请;请鬼则用牛角号来邀迎。

东巴用面团为所有人及房屋圈舍吸完鬼后,便用吸满鬼魔的面团,七手八脚塑造着鬼怪的形象。主祭大师唱诵着《鬼怪的产生与来历》,长有九个蛇头的是日纳固恭鬼王,长着猪头的是呆饶金补鬼王……这些鬼王虽生有虎头蛇首,却并不使人畏惧,反而充满稚拙,让人感到几分好笑又几分可爱。

这便是纯真的艺术,难怪科无数中外艺术家在参观东巴雕塑后,不无激动的说:“此乃珍品,是现代艺术家们难以学会的。”

做鬼偶时,常有小孩围挤过来凑闹,抢着捏个豹首王不,举着四处骇人。耐心的东巴也会看准有灵气的孩童传下几招绝活。做鬼偶的过程轻松活泼,充满乐趣,不象做神偶那般严肃认真,让人透不过气来。

鬼偶做成,请鬼入鬼寨,主人将款待各路鬼王。纳西人对待鬼怪的方法充满智慧,他们并非简单的砍杀了事,而是有步骤讲策略的。首先以礼相待,好言劝慰,甚至设酒宴赠礼品,求鬼魔勿相侵扰,并答应日后定期祭奠,供奉宴赠佳品。

同时,告知它们:大神以及勇猛的天兵悍将已进驻家中,如鬼魔退离迟缓,恐遭杀身之祸……。总而言之,先礼后兵是总的战略;宴请、劝退、宰杀是具体的战术。宴饮中,不同的仪式鬼偶们会得到不同的待遇。

本文标签 纳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