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沔阳民间剪纸的剪纸特色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23:34

沔阳民间剪纸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荆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众多的剪纸艺术行当中,沔阳剪纸以构图匀整均衡、剪刻并施、雕工纤细如同白描一般而独具一格。沔阳剪纸擅长表现神话故事,以及群众中所习见的、所向往的事物。

其花色多种多样,如喜花、窗花、鞋花等。配合节日,人们把它用来装饰美化环境,显示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特色有:源流的历史性荆楚特色、技艺的传承性“江湖”特色、艺人的集中性地域特色、题材的寓意性水乡特色、“花样”的民俗性“妇孺”特色、实用的装饰性艺术特色等。

1、荆楚特色

传统的楚文化崇凤、尚赤。楚都——江陵县在秦家嘴楚墓地曾出土“虎座鸟悬鼓”15件,其图案由双虎、双凤一鼓组成。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上亦有不少凤纹。

沔阳雕花剪纸多有凤凰为主体的花样,如丹凤朝阳、双凤朝阳、凤戏牡丹、双凤双喜、龙凤呈祥、凤凰展翅、龙凤双全、百鸟朝凤、龙飞凤舞、彩凤双飞、凤凰于舞(比喻婚姻美满、夫妻和睦)、凤凰来仪、凤友鸾交(比喻有情的青年男女结成夫妇)、鸾凤和鸣。

剪纸中凤凰的姿态或亭亭玉立,或翘首挺立,或健步跨跃,或展翅高翔,表现出一种自信、向上、健美及生机勃勃的活力,其神态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风格。沔阳剪纸,龙其是服饰剪纸多用红色花线刺绣。特别是婚俗剪纸中,全是红、大红色纸剪刻制成,能起到增添喜庆气氛作用,深受民众的喜爱,可见楚文化尚赤遗风之—斑。

2、宗教特色

“传统是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充满了神奇色彩。因此,楚文化中各类艺品的装饰纹样,其题材里有大量神话、鬼怪之类的内容一一一”(《湖北民间美术探源》第2页,1987年8月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据《沔阳县志》载:唐代佛教流行沔阳;清末,全县有寺庙197座;1949年尚存149座。

因此,人们常受迷信思想的束缚。结婚时,有照麒麟送子的剪纸贴于房内。若三年无生育,女人就要去庙里向观音菩萨求子,烧香化纸、叩头。回家后自己剪一个纸人(或者暗地里找剪纸艺人买一纸人),扎在裤腰带上,等到怀了孕之后,就将纸人烧掉。有的想生儿于,那么剪的纸人定显露出男性生殖器,以为如此才能如愿。

沔阳县城东岳庙于民国年间修有阴曹地府阎王十殿。十殿中有入地狱、下油锅、过奈何桥、坐血湖池等数十祥恐怖的泥塑。今朝拜者毛骨悚然。因此,民间丧俗有妇人死后,家人给死者穿“一路一鹤”的绣花鞋,谓之“一缚一属,死了不过奈何(桥)。”

据巫术者说,死人到阴间去的必由之路上有一座独木架成的又长又细的奈何桥。后人讲孝心,不让死者过这座危险的桥,特地做双“一蟾一鹤”的绣花鞋她穿。若是走天上,可架鹤;走水面可骑蟾。或在鞋上绣两条狗,中间放一个盆子,名曰“双狗喝血”。

传说,妇女生儿女时,流出了许多污血。死后,阎王令她们把那些污血喝干净。后人为不让先人遭孽。于是用“双狗喝血”来相助。

3、水乡特色

沔阳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民国时期之沔阳地域总面积为4668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四通八达,湖泊星罗棋布。著名的湖泊有洪湖、大同湖、排湖等,全县湖水面积占总面积三分之一。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沔阳人民对荷花、荷叶、莲蓬、藕、鱼虾、白鹤、翠鸟十分熟悉。因此,他们的剪纸中多有水乡动、植物和捕鱼、撒网、摘莲蓬、插秧、割谷等农事以及庆丰收的题材。蚌壳精和采莲船剪纸,也是人们最喜爱的传统内容。

4、工艺特色

沔阳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

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圆润,阴刻、阳刻并用,镂空、留实惧佳。

破工(俗称插刀)尤为精巧。艺人用雕刀在剪纸作品适当的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图形来,或者以插刀走边,对人物的须发、服装,动物的禽羽、兽毛的纹式进行美化,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民众喜受和专家的好评。

湖北艺术学院张朗教授曾于1959年在《湖北文化报》上,对沔阳剪纸《八仙》予以热情评价:“沔阳的八仙人物,是人们熟悉的优秀雕花,不论在构图上,人物动作及表情上,都是十分严谨,发挥了雕花剪纸艺术在表现人物上最大的特点,整幅的分量大致相等。

镂空与留实安排得恰到好处,互相呼应衬托,刀锋与破工用得合适,一看就是江南雕花艺术风格,纤细柔和,装饰风格浓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上这些特点与创作规律值得我们美术工作者学习的。”

5、江湖特色

沔阳剪纸的传承,多是师传徒、父传子、子传孙、兄传弟、母传女、姊传妹,如清末彭场窑湾村的剪纸艺人王丫环,他在彭场一带教的徒子徒孙,据不完全统计,就达30多人。

解放前夕,沔阳卖花样子的艺人就有100多人,他们自发组织了剪纸同业公会。每年八月十五做会,朝拜剪纸鼻祖西陵圣母一一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的牌位,并交流技艺和花祥新作,还要吃祭祀酒。相传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远古时代西陵氏部落中的一位勤劳、聪慧、俊俏的姑娘。她发明了植桑养蚕,被后世尊为“蚕神”。

后来还发明了剪纸绣花。有一天,嫘祖野游,坐在树荫下歇凉。正午的阳光透过树林把花和叶影映在她的鞋尖上。

自感很美,于是她照这投影剪出花样,绣在鞋头上。绣花鞋经她一穿。宫蛾彩女都学剪影绣花,之后逐渐传至民间,流行于荆楚大地。沔阳剪纸艺人将西陵圣母的牌位供率在头人家的神柜上。岁岁中秋节祭祀、朝拜,成为沔阳江湖上剪纸艺人一年一度的盛会。

从江湖语言及行为看,亦有其规范和传承特色。如夹花样子的书包有十三页。这代表了清朝十三省;卖花样的箱子有五格抽屉,寓意为五湖四海。

同时,艺人之间,还要说江湖行话:师兄师弟相遇,那是十分亲热的。若是遇到未曾从师的艺人,江湖上对他是轻视的。卖花样子的艺人走街串乡时,左肩背花样箱子,右手执贷郎鼓;鼓上有一面小锣.边走边摇拨浪鼓,鼓锣同响。

进衬后,要打串乡的锣鼓谱点:“咚、咚”。紧接着打:“咚咚锵、咚咚锵,新姑娘出绣房,快来买花样,买花样。不买花样是个贱婆娘,贱婆娘!”回家途中摇货郎鼓,唱:“咚咚锵、咚咚锵,卖花样,转回乡,转回乡。”

沔阳昔日水患连年,艺人们以雕[刻)花样养家糊口,成为谋生的手段。还有长埫口镇石剅湾和彭场窑湾等地,田少劳力多,农民们为了补贴生活,有不少人农忙种地,农闲雕花样子卖。解放前夕彭场窑湾村五组有剪纸艺人80多名。

长埫口石剅湾村和曾台村剪纸艺人均有—定数量。他们雕刻的花样,首先是从师傅那里接受的传统样本,其次是同行交换的,最主要的是自己创作的。他们自产自销,将作品变产品,由产品变商品。逐渐趋于专业化、职业化。解放后不久成立了沔阳县雕花工艺社,后来合并到仙桃工艺社,为雕花分部,承接省外贸出口剪纸的加工任务。

北方多女性剪纸,而沔阳是男雕女绣,雕刻剪纸的女性极少,凤毛麟角。剪纸艺人分布绝大多数在农村,城镇的剪纸能手极为罕见。

6、时代特色

旧时,沔阳绣花风气盛行,绣传统戏的服装,绣妇女、儿童的服饰。剪纸运用很广,在反抗封建统治的义举中,剪纸也曾发挥过作用。据《洪湖地名志》载: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妻子潘金花曾在沔阳绣花堤(今属洪湖市),组织村姑们精绣义旗和义军服饰;

新中国成立后10多年依然绣花风行。艺人们配合当时党的中心运动,雕刻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婚姻自主、勤俭持家、尊婆爱媳、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详为中用等新内容的花样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拂大地,万物复芳,剪纸艺术喜获新生。凡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绣品和剪纸,应时而生。在花布、汗衫、背心上出现了印刷剪纸纹样,毛线衣上亦有织剪纸图案的。

衣食足,礼仪兴。小孩过周岁、10岁,老人做寿,旧社会多送绣品,而现在沔阳兴做生日圃匾。用五彩的吹塑纸制成。轻便美观,十分俏销。匾上有过生人的相片、姓名、出生年月、吉祥语和生肖图以及花边、角花等剪纸装饰。

据统计,仅仙桃城区就有做生日匾的摊位不下百个,满足市内及周边县市城乡人民的需求。婚庆活动中,娶亲用的小轿车上和陪嫁品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上也少不了红喜字;婚宴厅正面,多有悬挂巨幅红双喜剪纸图案。

丧葬活动中,过去扎灵屋子,现在做的纸扎是两层的楼房,现代化的家具应有尽有。还有汽车、轮船、箱子等纸扎。每件纸扎上均有团花、角花、二方连续花边、单独纹样等剪纸装饰纹样。昔日的扎纸多用黄、蓝、黑、白四色.如今丧葬纸扎中的殿的绞样,五颜六色,富丽堂皇,这与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艺人头脑中的反映不无关系。

本文标签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