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止观说的由来与作用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57:59

隋朝当时的佛教其中最兴盛的天台宗主张止观说,止观又称为寂照、明静,主张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专注于特定对象,并产生对于该对象的正智慧。

止,梵文Samatha(音译“奢摩他”)的意译,亦译为“止寂”或“禅定”等。观,即智慧。止观是禅定和智慧的并称,乃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概念

即禅定(止)、智慧(观)的合称。指抑制心里因俗念而产生的妄想,使心保持平静、稳定,以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达到佛教的智慧境地。

解读

佛教气功术语。“止、即停止,停心止妄,降伏烦恼;“观”即观达,观察妄惑,达到觉悟。“止观”即“定慧”。唯“止”能“观”,唯“观”能“止”。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大乘义章》卷10:“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诸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止观辅行》卷1:“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就练功次第而言,“止”在前,先降伏烦恼,停止妄念;“观”在后,断诸妄念,证得“真如”。天台宗倡导“止观双修”。《小止观》:“苦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中医应用

一、止观与养生

天台宗又叫法华宗,其修习方法为止观法门。天台止观法门自隋以来流传至今,历久不衰,究其原因,其法皆出自智者大师之心故。这里着重介绍天台宗的《童蒙止观》(也称《小止观》)之要点。

所言止观,即两种修习之法,如《小止观》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能之由籍”。其具体实施略有十意,然较适宜今人学修之法者有四:①具缘;②诃欲;③弃盖;④调和。这是修习者必须首先要掌握的,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必可安心免烦,发定生解,愉悦身心。

1、具缘

《小止观》云:“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

第一、持戒清净。戒者律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过,中节而已。有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达恬静。

第二、衣食具足。即做到衣装整洁,勿求华裳,粗茶淡饭,勿贪美食,以令心安。

第三、得闲居静处。这里之闲,指心趣悠然。工作忙碌之后,尽快地使心绪趋于平静,从事务堆里跳出来。从从容容,不急不躁;这里之静,是以无愦闹的心情处世。在此前提下,独居静室。

第四、息诸缘务。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人事往来,除了工作以外的事情,概予释怀。

第五、近善知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与养性之士善处,这样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修习境界,以免误入歧途。

上述修习五缘,综合而言,不出八字:息业养神,随缘过日。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诃欲

《小止观》云:“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逛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从上述经文中可以体会到,修习止观者,应逐步做到对世间酒、色、财、宝心如止水;对靡曼之音不生亲悦之心;对男女身香、饮食馨香、一切熏香等味不作贪求;末了触欲,最要谨慎,因为它可使心身之精华极易损耗。大凡人至中年多衰老,多与触欲有关也。

3、弃盖

即贪、慎、眠、掉悔、疑等,仿佛是罩住常人智能的盖,故应弃之。如:人心若贪,心胸必窄,怎可养身;人心若嗔,肝火易动,劳神伤体,怎会安心;总是睡眠,常处昏覆,何谈修习;掉悔之意,游走戏谑,坐不暂安,心情放逸,而后悔之,却又怖畏,进退维谷,必损身心;若以修习,当以信心,无须自疑,更不疑师疑法。因为历代高僧、禅师早以他们的修持实践证明了止观法门的正确性。

4、调和

《小止观》云:“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

其一调食:即一日三餐,每餐不可过饱,也不可太少,一般七分饱最为适宜,同时,不能多吃荤蒜食品。因为过饱易昏沉,少食念头易散乱,荤蒜类食入过多,则会胡思乱想,为修心之大忌。故《小止观》有云:“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

其二调睡眠:即休息有规律。《小止观》云:“若其睡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令心明净”。这里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就初学者而言,一般宜每天睡7小时左右,且须按时定点起睡,不可被诸多事情及影视娱乐所缠迷。

其三、四、五事,依次为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必须相互结合。只是一一做来,方能步步深入。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到天台宗的止观修习于人类身心的调养方法及其认识,是非常深入的。可以这样说,天台止观对中医心理学方面的贡献,其功不可磨灭。

二、止观与治病

更为可贵的是,修习止观可以用来治病,在《童蒙止观》一书中,专门有—部分是讲止观治病的,认为用心修习止观,可以治疗身体的各种疾病。病有两种类型,一是四大增损病相。所谓四大就是地、水、风、火,这是佛教认为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假如地大增,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假如水大增,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假如火大增,就会煎寒壮热、关节皆痛,大小便不通。假如风大增,则身体虚悬,导致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等。所谓“—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

就是说,一旦人体中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不平衡、不协调,就会产生各种疾病。人体的五脏六腑也会生病。心脏不好,导致身体寒热、头痛口燥等,因为心主口。肺不好,导致身体胀满、四肢疼痛、心闷鼻塞等,因为肺主鼻。肝脏不好,就会情绪忧郁,悲思瞋恚,头痛眼暗等,因为肝主眼。脾脏不好,就会脸上游风,全身痒疼,饮食无味等,因为脾土舌。肾脏不好,会导致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因为肾主耳。

智者认为,要治疗四大不调,或者五脏的疾病,根本的办法就是修习止现。修止能治病。在肚脐下一寸处名叫忧陀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丹田。若能止心守此处,不使分散,时间一久,疾病不难治愈。这也就是气功中讲的“意守丹田”。

修观也能治病。比如善于观想十二种呼吸方法(十二息),就能治各种疾患。十二息包括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这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治病时各有针对: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善于运用这些呼吸方法,就可以治疗各种病症。

又如用假想观,也能治众病。如人患冷病,就想象身体内生起火气,即能治冷。智者又指出,坐中治病,须兼用“十法”,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合,九持护,十识遮障。也就是说,首先耍相信止观必能治病,其次要随时常用这些治病方法,第三应该专精地使用,坚持不懈。

第四是要常在因缘中使用。第五是要辨别疾病的起因。第六是要根据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使用,不失其宜。第七是要常年不断地使用。第八需要知道取舍,对自己身体有益就用,不利就舍弃。第九是要知道禁忌,善于调护。最后,即使修习止观达到治病的效果,修行者自己体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向外宣传。注意了这十个事项,修习止观,毫无疑问能取得治病的效果。

天台宗通过修习止观来治病,其实有点儿类似于气功治病。尤其是所谓的“假想观”,用想象的办法治病,其次就是让病人不断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使得自己的病趋向于痊愈。这有点儿像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智者大师并不排斥医药的作用。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