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客家排屋的特点是什么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48:37

客家排屋是客家民居的样式之一,它的功能与客家围屋、客家土楼相似,有很强的防御功能。这种碉楼和排屋相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被专家命名为排屋楼,为客家人所独有,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凤岗的油甘埔江屋、黄洞村和深圳的观澜版画村、南岭村、甘坑村(甘坑客家小镇)、上围艺术村、鳌湖艺术村、玉田世居、大芬油画村、凌道扬故居、鹿岭世居、西埔新居以及丰田世居。

它是客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是客家民居中精彩的代表之作,是客家精神文化凝固的史诗。

建筑特点

以家族为单位

我国从周朝时代起,就已形成“宗法制”社会,以血统来维系国家、家族。远至东汉魏晋时期,由于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式生活状态逐渐形成。最早的客家人就是从魏晋时期由中原向南迁播,他们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家族为整体,到了新的落脚地,自然就聚族而居。所以每处排屋,基本上都是一个姓氏,由开基祖一直往下传。随着子孙的繁衍,再按规划加建。江屋的祖先在择地定居时,就选择了可以大规模扩建的地方,并有许多鼓励族人生育、建房的措施,经过近三百年的不断扩充,扩展到住房160多间、三座碉楼的规模。

突出防御功能

排屋楼是客家人长期迁徙,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产物。所谓“逢山必住客”,客家人不仅面临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风雨、猛兽),而且要面对当地兵、匪的欺辱,为了站稳脚跟,必须以血缘关系团结起来,必须聚族而居,必须建造带防御性的排屋。所以就有了排屋,一遇事情,一呼百应。到了上世纪初,正是晚清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在海外打拼的凤岗客家人,心系故土,把积蓄寄回老家,在排屋旁建起了防御性能更加坚固的碉楼。

江屋的“永升楼”,建于1917—1920年间,由旅居牙买加的江丽堂兄弟出资修建,以祖父的名字命名。楼占地面积约四十平米,共九层,高三十多米,巍峨耸立,一时成为凤岗一带标志性建筑。墙厚一公尺多,用河沙、韧红泥加石灰为原料,(有部分家庭富裕的,还加入糯米浆、蛋清等做粘合物),墙身异常坚固。窗小如炮眼,都用花岗岩为框,门为厚重的铁制,内有大蓄水池,可供百人半月饮用。抗日战争时期,江姓族人就在此躲过日军的扫荡。

讲究风水朝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学占有一席之地。自古以来,人们无论是建房或修墓,都想谋得一块风水宝地。客家人在选择建房地址时,以依山傍水、座北朝南为最佳,山以秀丽、逶迤者为吉。前面有平坦的耕地,中间有潺潺的溪流或者池塘,门前有树木,屋后有山林。从江屋就可以看到,北靠有企牙山、狮岭,南望梧桐山、梅花尖。这样的建筑,既符合天人合一的儒道理念,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

布局严谨 功能齐全

客家排屋楼占地面积一般都在一千平米以上,大的有数千平米,这是为适应宗族人口发展而形成的。其布局按传统礼制,以祖祠为中心,祖祠一般在排屋中轴线上堂屋的上堂,其他住房依长幼顺序排列。江屋所有排屋如“非”字型排列,非常整齐。与单门独户的民居不同,排屋是集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防御于一身的。有加工农产品的风车、砻、碾、磨等;有公共水井、厕所、库房、禽畜圈;有学堂、书房、议事厅,功能完备,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缩 影。

内涵丰富 自然和谐

客家排屋十分讲究文化气息,这与客家人知书识礼、重视精神修养的传统有关。今天我们看到的江屋虽已破败,但仍可以看到,门楣、窗棂、屋檐、廊柱等位置,有形形色色的绘画、雕塑、木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它们玲珑剔透,生动细腻,历经如烟岁月,仍传递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所昭示的是客家人的人文素质。其中的碉楼部分,由于出资建造者长期生活在海外,受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不免在客家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掺入了外来的元素。

江屋“永升楼”,整座碉楼的建筑精华在楼顶,带有明显的欧式建筑风格,四面墙呈拱形,四角立有罗马圆柱,墙体外向有漂亮的图饰和浮雕,中间部分都有一块凸出的装饰物,又巧妙的成为窗户的蓬盖。这种被建筑设计大师龙炳颐戏称为“下身穿唐装,上身穿西装”,中西合璧建筑模式,是本地碉楼的一大特色,所展示出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与殖民者强行在我国土地上修建的西洋建筑不同,它是侨胞们主动吸收西方建筑精华,兼容并蓄的产物。排屋楼建于明山秀水之间,内部舒适通透,外部与山水树木相融,特色鲜明,外俊内秀,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中国文化史上的杰作,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本文标签 岭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