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石敢当的由来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45:48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中国旧时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因碑上刻石敢当字样,故名之。作为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此风俗始盛于唐代。

石敢当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在碑额上还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保平安,驱妖邪”,据考证来源自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前旧县村,现已遍布全国,远播海外。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石敢当”故事群,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

来历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传说。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石敢当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的;有圆雕的;有的刻有八卦图案;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只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的用意从最初的压不祥,辟邪发展到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功效。宋代出土的唐大历五年(770年)的石敢当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石敢当的作用。

明初姜准《岐海琐谈》:“人家正门及居四畔,适当巷陌、桥梁冲射,立一石刻将军,半身埋之,或树石刻‘泰山石敢当’字,为之压禳。”

《抗战画刊》1938年第22期上的画图《泰山石敢当,勇士敌难冲》,把泰山石敢当绘成一位抗日战士的形象。

2005年12月,中国政府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名列其中。

在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在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的外墙或院墙的墙壁上,嵌有一块写着“泰山石敢当”的长方形青石。

此石碑作何用呢?原来,早先在北京居民的建筑里有一个规矩,凡是面对街头巷口均建庙宇,偶有不建庙的,就在院墙或房屋的墙壁上砌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作为镇物。

泰山区杨家庄七圣堂发现的石将军和石婆婆造像,这两方造像差不多大小,而石婆婆的造像是泰安发现的唯一一方女性石敢当形象。

王耀武说: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能改这五个字,不管在黄山或庐山。泰山石敢当是指泰山住的那个叫石敢当的人,可以驱邪降魔,所以许多人便用他的名字来吓唬鬼怪。

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类对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泰山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泰山石敢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

现实意义

由泰山石敢当不难想到“重于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和“泰山压顶”这些成语的内涵,并由此增加几分对泰山的敬意。泰山石敢当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习俗,所包含的“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的“平安文化”,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因此它可以广泛传播;现代人仍然有泰山石敢当信仰的民俗存在,说明广大民众从古至今渴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泰山石敢当这种民俗事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