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赏析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0:49:53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注释]

①躁:动。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③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④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⑤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⑥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⑦以身轻天下: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

⑧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延伸阅读]王弼《道德经注》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以重为本,故不离。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不以经心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不镇重也,失本为丧身也,失君为失君位也。

[延伸阅读]苏辙《老子解》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故輕以重為根,躁以靜為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行欲輕而不離輜重,榮觀雖樂而必有燕處,重靜之不可失如此。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輕其身,則不足以任天下矣。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輕與躁無施而可,然君輕則臣知其不足賴,臣躁則君知其志於利,故曰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本文标签 道家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