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墨子·兼爱》鉴赏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0:35:16

兼爱是墨子人文学说的纲领和精髓。兼爱,就是全人类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身份等级的贵贱,普遍平等地相爱互助。《孟子·滕文公上》理解墨子兼爱,是爱无差等。

墨子“兼爱”的原则,是为别人就像为自己。墨子引《诗·大雅·抑》说:“无言而不售,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兼爱”是墨子仁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墨子后学发挥说:“仁,爱也。义,利也。”“仁”的实质是“爱”;“义”的实质是“利”。“仁爱”和“义利”紧密相连,可以互相解释,互相定义。

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密切结合。“爱人”就要“利人”。“兼爱”是墨子心目中“贤人”的高尚品德。做贤人的标准是,有力量就赶快帮助别人,有财的就尽量分给别人,有道的就积极教诲别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手工业行会成员间互助互利原则的理想化,是农工商人朴素平等愿望的理论升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兼爱是墨子希望实现的一种道德理想、要求和愿望。墨子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相爱”的弊端,祸篡怨恨都由不相爱产生: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从而造成社会混乱。针对不合理的现实,墨子主张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也就是找到社会混乱的原因,就像治病要知道病因才能治好一样。

墨子把“兼爱”思想,看成治理社会混乱的药方,孜孜不倦地劝人兼爱,积极地运用教育游说手段,宣传兼爱,希望当权者和王公大人以及士君子接受和实现兼爱的思想。墨子借天下士君子之口说:“您的兼爱学说,好是好,可是有什么用呢?”

墨子说:“如果真的没用,那么连我也要反对。再说,世界上哪里有好的,却没有用的东西呢?”墨子像编剧本一样,假设了两个角色,一个叫兼士,是赞成兼爱学说的知识分子。一个叫别士,是反对兼爱学说的知识分子。

别士说:“我怎么可能对待朋友,像对待我自己,对待朋友的父母,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呢?”于是他看见朋友缺衣少食也不予帮助,朋友生病了也不帮着延医治疗,朋友去世了也不帮着治丧。

兼士说:“我对待朋友,像对待自己。对待朋友的父母,像对待自己的父母。”看见朋友缺衣少食就接济资助,朋友生病了就为他延医治疗,朋友去世了就为他尽心治丧。墨子又假定第三位角色,披着铠甲,戴着头盔,就要出发参加野战,还不知道未来的死活。假定第四位角色,受命出使巴越齐楚,能否活着回来也不知道。

这时要把父母妻子托付给朋友照管,是托付给兼士,还是托付给别士呢?无论是谁,哪怕他不赞成兼爱学说,但一定会把父母妻子托付给兼士。这种人在言论上反对兼爱,行动上却选取兼爱,是言行不一。

听了墨子虚拟的这个故事,天下之士君子说:“这是选择士,那国君也能够选择吗?”墨子接着又假定一位兼君和一位别君。别君说:“我怎么能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我自己?这太不合乎人情了。人的一生没有多少年,就像白驹过隙,倏忽而过,我应该先把自己照顾好。”于是置老百姓的饥寒病死于不顾。

兼君说:“我先考虑老百姓,然后再考虑我自己。”于是处处先替老百姓着想。再假定遇到灾年,有一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老百姓,即使他们不赞成兼爱学说,也一定会选择兼君。这也是言行不一的表现。

墨子借天下士君子的口说:“兼爱算是够仁义了,可是办得到吗?要实现兼爱,就像挈泰山以超江河,是办不到的。”墨子说:“这个譬喻不恰当。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到今没有人能办到,可是从古籍上看,古代圣王禹、汤、文王、武王亲自实行了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借天下士君子的口说:“即使办得到,恐怕也是很难的。”墨子说:“上行下效。只要国君实行,下级就会照办。晋文公喜欢下级穿粗布衣服,于是下级竞相实行。楚灵王喜欢下级腰细,身材苗条,于是下级都拼命节食,屏住气息把腰带束紧,拄着拐棍,才能站起来,扶着墙头,才能走路。

越王勾践喜欢战士勇敢,教练了三年还不放心,于是故意焚烧宫船,诈称越国的宝贝都在这里,越王亲自擂鼓叫战士救火。战士听到鼓声,争先跳水救火,死者不可胜数。

穿粗衣节食,舍命救火,都是够难的,但只要国君喜欢,不用几十年老百姓都会跟着干。兼相爱,交相利是好事,并且比这些更容易办到。兼爱之所以难以实行,是由于国君不喜欢的缘故。如果国君喜欢,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那么人们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就会像火焰向上,水流向下一样不可阻挡。”

墨子把实行社会改良方案的希望,寄托于当权的国君和士阶层的支持。所以他花很大力气去说服他们采纳自己的学说。但由于墨子的想法和当权者距离太远,他的努力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墨者的“兼爱”思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空想。墨者认为,在现实社会,有很多不能,也不应该爱诸如“强盗”和“攻国者”这样的人。在社会现实面前,墨家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兼爱学说行不通。他们承认对有的人,如“强盗”和“攻国者”,应该恨,而不应该爱。

墨家的兼爱平等观,是墨家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不是说当时已经做到了。墨家知道,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有强盗,有强大国家攻伐、掠夺弱小国家,那些掠夺者和强盗是不能爱的。

墨家的理想是兼相爱,交相利。现实事实和理想并不矛盾,这是两回事,是两个领域的问题。兼爱是道义的最高理想,恨“强盗”和“攻国者”,是目前的现实事实,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分属两个不同的道义范围。

墨家的兼爱平等观,强调爱的整体性、普遍性、交互性和平等性,是墨家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墨家的兼爱平等观,是道义逻辑与道德伦理逻辑。其中的高级模态词“必须”、“应该”,是道德、义务和理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相当于用模态词“必须”构造的“必须肯定命题”:“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意即必须这样做,才合乎道德、义务和理想。“必须”、“应该”是道义概念。

“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即在“所有人爱所有人”中,关系词“爱”的前面,再加上一个模态词“应该”,与模态词“必须”等值。模态词“应该”、“必须”,表达了道义逻辑中的道德、义务和理想等规范。

“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的命题,不是事实、真值命题,是模态、道义命题,是墨家的道德、义务和理想,墨家的奋斗目标。《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谷。“兼爱”,即尽爱、俱爱、周爱,不分民族、阶级、阶层、等级、亲疏、住地、人己、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

儒家强调爱的差等性。《墨子·非儒》批判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亲疏尊卑之异”,批判儒家强调爱有血缘亲疏、宗法等级的差异。《荀子·天论》说:“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齐指平等,畸指不平等。说墨子只看到平等的一面,没有看到不平等的一面。儒家坚持不平等的一面,是儒家的立场。墨家强调平等的一面,是墨家的立场。

儒家讲爱的差等观,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年的指导思想。兼爱平等观,是墨家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孙中山《三民主义》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

梁启超《墨子学案》说:“墨学所标纲领,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墨子的兼爱学说,包含对现代和未来极其有用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亟需批判地继承弘扬,把先贤的美好理想,化为当前的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