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卫拉特蒙古达什达瓦部族东迁事件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26:34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达什达瓦之妻组织所属部众密切配合清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达什达瓦部总管布林主动向清政府请求内迁,为表达奖赏,遂下令在达什达瓦部驻地附近武烈河东岸的山岗上“仿伊犁固尔扎庙式”建造安远庙。

据乾隆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碑刻载,在漠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少数贵族发动武装叛乱时,蒙古各部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准噶尔部蒙古的达什达瓦部参加了清朝平叛的军事行动,后朝廷允其所请,将该部二千一百余人迁居热河,并仿照新疆伊犁固尔札庙形制,营建此庙,以“怀柔远人”。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远庙普度大殿内一层,供奉有精美的巨型木雕绿度母像。或许是历史的相互印证,300年前领导达什达瓦部众反对分裂祖国,积极维护边疆安定的达什达瓦寡妻,是一位坚贞不屈的女性。她不顾叛军阻扰和反动喇嘛的煽动,坚决地站到了清政府的一边,积极率众反抗分裂。后来,乾隆皇帝赐封她为“车臣默尔根哈屯”,也就是蒙古语“聪明智慧的王妃”的称号。不幸的是,她在受封后的第二年,最终因病辞世,葬于新疆。

在达什达瓦寡妻的遗志和部众一心回归的引导下,达什达瓦部总管布林主动向清政府请求内迁。内迁前后,由于长途跋涉和途中与叛军进行激烈的战斗,该部众人员伤亡很大,最后迁到承德只剩下2136人。清政府把内迁而来的部众安置到了热河安远庙台地下方,把北起蒙古营南至罗汉山的河谷地带赏赐给他们,让他们永久居住、游牧。随同内迁还有17名喇嘛也安置在普宁寺内,他们为承德的藏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来自西北边陲的蒙古人,世世代代守护着皇帝赐给他们的牧场,世世代代从事着保卫避暑山庄和管理寺院的任务。

庙宇建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是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尔扎庙而建,该庙主殿普度殿原型就是被称为“金顶寺”的固尔扎庙主殿的样式。固尔扎庙是漠西北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当年准噶尔部远近牧民每年夏季都到这里集会,顶礼膜拜。该庙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被漠西蒙古的民族分裂分子叛军烧毁。

乾隆皇帝考虑到达什达瓦部众的宗教信仰和原固尔扎庙已毁于战火的事实,遂命在热河避暑山庄外武烈河东岸建造寺庙,结合当时祈求国家安定、边疆团结,便起名“安远庙”。安远庙的匾额由皇帝御书,用汉、满、蒙古、藏四种文字来表示,也代表了多民族团结安定。乾隆皇帝在庙中的碑文中写道“予之所以为此者非惟阐扬黄教之谓,盖也绥靖荒服,柔怀远人”。这座寺庙的建造体现了清政府利用宗教和优抚的策略,怀柔并团结了新疆地区的漠西蒙古诸部,并使之“较长城更为坚固”。

安远庙建成后,不仅成漠西蒙古达什达瓦部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乾隆皇帝率领各民族王公、台吉每岁到此拈香瞻礼的好去处。这里曾一度成为热河“集梵僧、演步踏,以庆藏事”的重要活动场所,显示了民族团结。从此,被皇帝特许内迁到承德武列河两岸的达什达瓦部人民,在皇帝为他们建设的家园—“蒙古营”内外与当地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至今已有300年多的历史。

本文标签 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