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超强台风海燕的特点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30:34

超强台风海燕(英语:Super Typhoon Haiyan,国际编号:1330,联合台风警报中心:31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Yolanda)为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30个被命名的风暴。“海燕”一名由中国提供,是指海燕鸟。

台风“海燕”于2013年11月4日9时许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随后亦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热带风暴,11月5日14时许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台风,11月6日8时许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超强台风,11月7日晚间达到其巅峰强度,使其成为2013年全球强度最强的热带气旋和1979年台风Tip以来最强台风之一。

接着又以近巅峰强度于11月8日7时许在菲律宾莱特岛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75m/s),并于11月11日5时许在越南广宁省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有13级(38m/s),最终于当日23时被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

根据2014年4月17日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NDRRMC)事后发布的最终报告,“海燕”共造成菲律宾6300人死亡、1062人失踪、28688人受伤,经济损失1813.25亿菲律宾比索(约合36.4亿美元)。

截至2013年11月30日,“海燕”共造成中国30人死亡、6人失踪,经济损失45.8亿元人民币(约合7.5亿美元)。

截至2013年11月11日,“海燕”共造成越南14人死亡、4人失踪、81人受伤。

命名由来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其中“海燕”是中国大陆提供的10个名称之一,指海燕鸟。

2014年2月10日至13日,由于“海燕”给菲律宾造成了严重灾情,在泰国曼谷举行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ESCAP/WMO)台风委员会第46次届会上,菲律宾提出将“海燕”除名。

2015年2月,在台风委员会第47次届会上,中国提出用“白鹿”(Bailu)一名作为“海燕”的替补名。

此外,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决定把当地名称“Yolanda”除名。

“海燕”具有五大特点:

1、强度之强历史罕见。中央气象台评定“海燕”登陆菲律宾前后最大风力达到17级以上(78m/s),超过了风力等级划分的最高标准(61.2m/s),属超强台风;“海燕”更一度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卫星服务部(SSD)、中央气象台(NMC)和日本气象厅(JMA)同时分析达到德沃夏克分析法中最高的T8.0,这尚属史上首次。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还估计“海燕”的中心最低气压可达858百帕,如果这一数据得到证实,“海燕”就将成为人类已知的气压最低的台风。同时“海燕”也是历史上11月份进入广西最强的台风,其进入广西陆地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仍达12级(33m/s)。

2、移动速度之快历史罕见。一般来说,自东向西行进的台风其移动速度一般为每小时15-20公里,最快速度为每小时30-35公里。“海燕”多数时间段移速为每小时30-35公里,经过菲律宾前后移速达到每小时35-40公里。

3、路径北翘东折程度历史罕见。从历史资料来看,11月份自东向西移动进入南海的台风,一般登陆越南中南部地区并在南海地区减弱消失,但“海燕”路径明显北翘,最终在越南北部沿海登陆,为1949年以来11月份首个登陆越南北部的台风。“海燕”登陆越南后,仍以台风级强度(12级,33m/s)移入广西境内,并东折向广西东部,为历史罕见。

4、风雨强度之强历史罕见。据气象观测资料统计,“海燕”影响期间,广西出现了大范围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仅11月10日20时至11日20时的24小时里,广西68%的县市(61个县市)出现了暴雨以上的降雨,其中有31个县市出现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桂南大部地区的单日降水量打破了当地建站以来11月份的历史记录。

同时,桂南部分地区出现6-7级、阵风10-12级的大风。“海燕”是1951年以来11月以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中风雨影响最强的热带气旋。

5、影响时间偏晚历史罕见。台风“海燕”于11月11日进入广西内陆,是1951年以来11月以后唯一以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等级进入广西内陆的台风。

本文标签 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