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施琅的文学艺术形象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7:25:52

施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重要将领,是郑成功之后平定台湾的传奇人物。对历史了解较少的人可能不是很清楚他,对施琅的了解都来自与影视作品。

施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收复台湾前对海战有十年研究。当时他在京城休歇,对潮期、潮水计算曾做过很深入的了解。”澎湖一战,宁海强充分展现了“海霹雳”的海战指挥才华,“他利用澎湖守军统帅刘国轩的特殊身份打了一场漂亮的海战。

刘国轩当过施琅副将,刘国轩以为自己对施琅很了解,错误想象施琅进入澎湖后,会停在滩头。当施琅如他所料停在滩头时,刘国轩向施琅船队发起进攻。

结果施琅凭借对潮期特殊变化的正确判断,把握好涨潮时间,正好在刘国轩船队攻近时,将自己的船队撤出,使得刘国轩的船队相当狼狈地陷在滩头。

小说《鹿鼎记》中的施琅,武夷派高手

《鹿鼎记》全书50回中,有12回出现施琅。在金庸笔下,施琅是一位武夷派高手,踌躇满志却不善阿谀奉承的将军,还是恩怨分明的性情中人。

如书中有一段:韦小宝奇道:“施将军是福建水师提督,不去福建带兵,却在北京玩儿,那为什么……”施琅道:“韦大人取笑了。皇上召卑职来京,垂询平台湾的方略,卑职说话糊涂,应对失旨,皇上一直没吩咐下来。卑职在京,是恭候皇上旨意。”

金庸叙述施琅事迹,如曾以福建水师提督的身份在北京待过几年,及施琅收复台湾,反对清朝廷弃台等事迹,历史上都确有其事。

小说《康熙大帝》中的施琅,主战大臣

军人出身的二月河在小说《康熙大帝》中这样描写到:康熙就收台时机问计群臣,把文武百官分为四派,一是主张战,二为弃,三为缓,四为安抚招安。主张放弃台湾的大臣认为台湾乃弹丸之地,又远隔大海,出兵将得不偿失。

施琅等主战大臣力陈弃台等同卖国,只有出兵征剿方能使台湾当局俯首称臣,再不敢有非分之想,从而确保大清寸土不失。面对弃、缓和招安建议,康熙果断发兵台湾。曾有十年军龄的二月河说,如果自己是当时清廷重臣中的一员,毫无疑问会站在主战派一边。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施琅单眼指挥战斗的将领

陈家林导演的《康熙王朝》中,曾出现过施琅形象,虽未详细挖掘,但是陈家林用影像再现了二月河原著小说《康熙大帝》中的施琅。

康熙收台,清军经过长时间禁海困岛和水上练兵后,接到皇上密旨要他们限期攻台,深识海战的施琅即令战船齐发。激战中,施琅被敌箭射中眼睛。谁知施琅用力拔出利箭,将箭头带出的眼珠子吞到肚里,他以“父母给的不能丢弃”来激励将士誓将台湾收归大清,施琅硬是单眼继续指挥战斗。

数年不曾涨潮的海水突然潮涨,使清军战船势如破竹。福建总督姚启圣仰天长呼惊叹:“天意,天意啊,海峡两岸不可分,亲情一条根!”

本文标签 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