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北魏孝文帝南征是为了什么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5:42:32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第七位皇帝(不包括拓跋余),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于公元471年继位,490年亲政。在他掌权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仅促进了鲜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进步,而且对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493年秋,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出发,开始“南征”,扬言要攻打南齐,统一中国。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心腹大臣知道:孝文帝的目的是迁都洛阳。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471年,5虚岁的拓跋宏,从父亲献文帝拓跋弘那里继承了皇位,就是孝文帝。他还太小,就由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行使皇帝权力),治理国家。冯太后是汉族人,掌权后,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还在朝中任用了一些汉族官员。

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孝文帝在被立为太子时,亲生母亲就被赐死了,因此,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受祖母的影响很深,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慢慢意识到,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公元490年,冯太后死了,孝文帝亲自执掌朝政大权。他雄心勃勃,想要做一番大事业。

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便于进攻南朝,统一中国,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迁都,历朝历代都是件大事,也是难事,因为这关系到许多贵族的切身利益,贵族们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也留恋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通常都会强烈反对。怎么办?为了能顺利迁都,孝文帝定下了一条妙计。

一次上朝,孝文帝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这遭到大臣们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把计划和盘托出:“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这回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孝文帝的主张。

得到了这位宗室重臣的支持,孝文帝更有了信心。接着,孝文帝又与汉族大臣、尚书李冲等作了秘密部署,并下令军队实施演习,由李冲负责选拔人员。

公元493年秋,孝文帝率领30万人马,开始“南征”。队伍走到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西晋宫殿的遗址。他指着那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不好好管理国家,国家灭亡,宫殿荒废,看了真让人伤感。”那时候,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回想起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三位皇帝)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感慨很深。他们担心这次南征的结果也像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收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时候,孝文帝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文武大臣们见真的要南进,都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安定王拓跋休代表大家,向孝文帝诉说了南进的利害。孝文帝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成功或失败,影响甚大。你们既然不愿意南下,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里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

南安王拓跋桢赶忙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赞成迁都洛阳。”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而迁都洛阳的事,也就这样决定了。孝文帝怕留在平城的大臣们反对迁都,就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去做说服工作,又派贵族于烈留守平城。事情果然不出孝文帝所料。拓跋澄回到平城,一说迁都洛阳的事,鲜卑贵族们都纷纷表示反对,许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离开平城。拓跋澄再三解释迁都的好处,仍然有人反对。

第二年,孝文帝亲自回平城去说服他们,才使得多数人服从迁都的决定。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着手推行汉化政策,命令鲜卑人采用汉姓,改穿汉人服装,学习说汉语,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孝文帝还带头把鲜卑姓“拓跋”改为汉姓“元”,因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黄河流域的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跟汉族逐渐融合,使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受汉族的影响,迅速发展起来,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孝文帝对我国民族大融合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标签 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