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世界历史人物

叶赛宁人物简介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1:50:08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他说:“我的文学道路就是从他开始的。”

随后他又认识了克留耶夫、高尔基、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等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Есенин,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16年叶赛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扫墓日》,获得好评。同年叶赛宁应征入伍,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后来他在自传里写道:“在革命的那些年里,我完全站在十月革命一边,但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接受一切,带有农民的倾向性。”早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叶赛宁对时局就有自己的看法,公开表示自己与要求艺术家无条件服从政权的制度无法相容。

叶赛宁的朋友诗人索伯利1925年对霍达谢维奇说:“像叶赛宁这样公开‘抨击’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俄罗斯任何人连想都不敢想;任何一个人敢于说出叶赛宁所说的十分之一的话,早就被枪毙了。”

1916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叶赛宁在退役后与比他大十七岁的邓肯结婚。其后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离开意象派。

1922年至1923年叶赛宁偕同夫人,长期在欧洲和美国旅游。但其后两人却出现感情危机时常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

当局用相当长的时间企图驯服叶赛宁,但到1925年底已经看得很清楚:要驯服叶赛宁是不可能的。

1925年12月26日他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稀罕”。

12月28日夜,在列宁格勒安格列杰尔旅馆里叶赛宁突然去世,年仅三十岁。究竟是自杀还是其他原因,文学史至今没有交代。一般支持的是他本人自杀。

如果说普希金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为争取民族自由鼓与呼的诗人,那么叶赛宁无疑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高尔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叶赛宁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一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没有流亡国外,像吉皮乌斯等人那样发誓与十月革命势不两立。

和他生活在同时代并有交往的帕斯捷尔纳克对叶赛宁充满了理解的同情:“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破坏了道德,他描绘的正是这种灵魂的激动的,非人的悲惨状态。”

本文标签 苏联